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喜看前锋新变化(上)

广安日报 2017-10-20 05:59 大字

村民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习花椒管护技术。

村民发展家禽脱贫致富。

闲暇时,村民在文化广场锻炼身体。

观塘镇莲花新村一隅。

□前锋记者站陈定军袁秀娟兰林前文/图

编前:

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前锋区立下愚公移山志,吹响脱贫攻坚号,以坚定的决心、务实的举措、空前的力度,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着力提升贫困群众生活水平,2016年在四川省率先实现摘帽,其作法值得学习借鉴。从本周起,前锋新闻专版连续推出《喜看前锋新变化》上下篇,敬请关注。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在脱贫攻坚路上,前锋区收获了累累硕果:基础设施好了、致富产业有了、住房有保障了、收入也提高了,小康路上,村民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有实效

近段时间,对于代市镇黄岩村村民程世安来说,真是喜事一件接着一件。自家的母猪刚生下一窝小猪崽,年初养的100只土鸡,也被在广安城区做餐饮的同乡定下了,光定金就收到2000元。

程世安今年63岁,家里有5口人。由于夫妇俩年龄大、多病,自从被评为贫困户后,程世安就有了等靠要的思想。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帮扶单位和镇党委、政府在宣传和教育上花大力气、下狠功夫,召开会议,介绍脱贫致富先进典型,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时通过党支部微信群、QQ群宣传政策,传播党的声音,提振干群精气神。

受到启发的程世安,改变了思想,决心用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通过养殖生猪和务工,如今他已成为黄岩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在前锋,像程世安这样的贫困群众还有很多。

“帮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观念的转变,让前锋区从2014年的18389名贫困户,迅速降至如今的3728名。今日的前锋区,打麻将的少了,到图书室看书的人多了,家长里短闲聊的少了,共同探讨创业致富经验的人多了……百姓生活越来越有滋有味了。

“真没想到,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每天傍晚时分,大家就聚集在一起跳坝坝舞,这日子甭提有多安逸了。”10月15日,在龙塘街道办事处黄锋村的文化院坝上,刚跳完坝坝舞的68岁老人苏理琼告诉记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愿意聚集在一起看书、跳舞的村民越来越多。

在苏理琼家不远处,是该村的文化广场,周边还建有文化墙、凉亭和宣传长廊等。“这里经常开展文艺活动、播放电影,加上广场旁边是农家书屋,村里人都喜欢到这里来参加活动。”黄锋村党支部书记况新军说。

村子的“蜕变”,不仅愉悦了村民,也吸引了游客的目光。许多游客专门来到黄锋村寻找属于自己的“乡愁”。趁势而为的村民们也做起了小生意,开起特色农家乐、家庭农场,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这样惬意的生活,在如今的前锋随处可见。

10月17日,记者在虎城镇双河村看到,村里的水泥路面平坦干净,家家户户用木篱笆围起了小菜地,鸡鸭在新修的圈舍里悠闲地踱步,透出浓郁的乡村气息。“村里这几年变化太大了,道路硬化了,环境变好了。”村支书指着村内主干道上的一排垃圾桶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村民的素质提高了,大家都能自觉地将垃圾投放到垃圾桶里,村民们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好了。

“一个村子不但要富,还要美,要干净。我们拿出3个公益性岗位,采用隔天清扫和不定时捡拾的方式进行保洁。同时,采取不同方式激励村民每周搞一次集中大扫除。长此以往,村民的卫生习惯自然就养成了。”双河村第一书记成宏说。

记者看到,不少村民自觉加入到卫生保洁的队伍中,垃圾统一放置,不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如今大家生活好了,文明程度也高了,互帮互助,邻里和睦,乡风文明,幸福指数不比城里低。”

发展产业促进群众稳增收

近年来,前锋区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来抓,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在特色产业方面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着力培育特色富民产业,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实现发展有依托、致富有门路。

10月16日上午,小井乡莲花村8组村民曾宗元正忙着烘烤枳壳。“今年挂果的2亩多枳壳预计收入达4万多元。待10余亩枳壳全部挂果后,每年至少能带来10万元收入。”曾宗元高兴地对记者说。

莲花村距前锋城区半个多小时车程,是典型的丘陵地形。二十世纪80年代,为增加村民收入,小井、观阁等乡镇开始种植枳壳,面积数百亩。过去30多年间,由于加工、销售等原因,枳壳产业并未产生明显效益。

2007年以来,莲花村村民要求统一发展枳壳产业。2010年,村社干部决定借出两年工资修建烤灶和晾场。2012年,莲花村成立前锋区小井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当年就有61户村民入社。

合作社对全村枳壳树进行了梳理,老树全部换新树,种植面积扩大至750亩,还聘请技术人员指导村民管护。很快1亩地最高产量就达到1500公斤。随着中药材检测日益严格,2016年在区、乡财政的扶持下,莲花村又建起了3个全自动电烤灶,进一步降低硫化物等含量。对莲花村枳壳产业的发展,合作社的重要带动作用被认同,2015年该合作社被评为“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随着产业不断壮大,莲花村得到了全国最大中药材市场——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青睐。2014年,亳州一家企业来到莲花村收购枳壳,当年就获得了不错的收益。2017年,干果的价格更是达到每吨3.1万元,枳实(枳壳幼果)达到20元/每公斤,合作社收入达到105万元,217户村民分得32万元红利。今年,光是枳壳一项,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500元,村集体收入预计超过10万元。

在脱贫攻坚路上,前锋区瞄准贫困户脱贫返贫问题,始终保持强力关注,常态化监测、脱贫不脱钩、帮扶不解套,确保脱贫人口稳定致富不落下一人,全面推广产业基地、龙头带动、庭院经济等产业增收模式,以小井乡莲花村、代市镇会龙村为重点,按照“1+5”模式打造集体经济发展示范片,建立健全集体经济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分配机制,以集体经济大发展助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我们不知道怎么致富,是基地带领我们一起赚钱。”近日,观阁镇大坝村村民雷光碧对记者说,自从他们村建设了花椒基地,他和老伴的年收入就翻倍了。

雷光碧的收入来源有3个:在青花椒基地务工、收取土地租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获得专业合作社的分红。

雷光碧所在的青花椒基地——广安启成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当地1500名村民共同致富。以“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营,公司负责提供优质种苗和种植技术,以市场价格回收农户的花椒,合作社或农户负责种植管理,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农民种植花椒的技术难题,又解决了农民担心产品无销路的后顾之忧。

像广安启成青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样的花椒基地在前锋区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前锋区新建“广安青花椒”基地2.27万亩,改造低产花椒土地2万余亩,形成了全区高产花椒基地5万亩的规模;每年可为社会提供鲜花椒4万吨,平均每年每亩花椒可为农民增收2000元。同时形成相对完备的花椒产、供、销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资源相对充足、利用水平高、产出效益显著的花椒产业发展格局。

无论是小井乡莲花村的枳壳,还是虎城镇的花椒,都是前锋区在脱贫攻坚道路上一步一步探索总结出来的,产业发展助力群众脱贫奔康的经验。近年来,前锋区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院”的总体思路,结合观塘现代农业园区和广安“111”环线建设,发展柠檬、花椒、茶叶、枳壳等致富产业,为脱贫攻坚提速增添动力。

截至目前,全区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3万亩,建立“脱贫致富产业园”50个,发展庭院蔬菜1460亩、小家禽8.3万只,全区以优质水果、茶叶、花椒、小家禽等为主的主导产业已具雏形,“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可带动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1800元。全区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消除,其中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占比47.4%,贫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人均10元以上。

同时,该区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瞄准2017年25个村退出、1433人脱贫的目标任务,重点围绕收入、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稳定达标,对每户贫困户编制完善“一户一策”的脱贫规划,以“绣花”功夫力促***、精准脱贫,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质量。

住房保障圆了百姓“安居”梦

贫困户要过上好日子,住房安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为推进相关工作,前锋区马不停蹄:统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地灾避险搬迁、农村危房改造、“五改三建”、农村危旧房拆除、大中型水库移民搬迁“六大工程”,帮助贫困户挪“穷窝”,让其安居乐业,过上幸福新生活。

“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10月17日,刚搬进新房不久的观塘镇莲花新村村民刘长全高兴地说。

刘长全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年来一直居住在老房子里,能住上新房是他们一家人长久的梦想。2016年,刘长全家被列入易地搬迁建房补助对象,有了政府补助的建房资金,加上镇政府、帮扶部门的帮助,今年国庆节期间,他终于如愿住进了新房。

刘长全的“新居梦”成为现实,只是前锋区确保贫困户住上“放心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前锋区多管齐下,把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当做民生工作的一件大事,着力为贫困户“挪穷窝”。

“我以前的房子是片石结构,没做防水措施,一遇到下雨天,就有好几个地方漏雨。”10月16日,桂兴镇界牌村村民杨顺碧说起自己之前的房子直摇头。

“镇上干部给我安排的是维修加固,我当时很不理解,为啥别人都能新建,我就只能维修?后来镇干部找我谈心,说我的房子被鉴定为C级危房,没有必要进行拆除新建,新建反而还加重负担。后来我想通了,自己筹了点钱,加上政府补贴的,在原来的基础上实施了房顶重新翻盖、墙壁水泥砂浆抹面并刷白、改厕等一系列风貌整治工程。”杨顺碧说,“现在我的房子不但牢固,还漂亮了很多。”

据界牌村第一书记王月华介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该村根据群众意愿,按照统规自建、统规联建等方式,让新建农房布局相对集中,避免大拆大建。同时,该村还注重新建、改造和保护有机结合,鼓励和支持旧村落改造和保护,力图让美丽山村留住乡情、乡趣和乡愁。

近年来,前锋区在抓好民生工程的同时,全力强化农村住房安全建设相关保障,统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六大工程”,确保贫困群众早日“挪穷窝、拔穷根”,共享幸福美丽新家园。

在资金配套工作中,该区结合实际情况,对于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按家庭人口数量进行相应补助,对C、D级危房按标准进行改造补助,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充分调动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安全住房建设,千方百计做好安全住房资金保障。

在资金发放管理方面,全区明确规定了农村安全住房补助资金发放渠道,确保补助资金流通安全——自建住房、购房、投亲靠友等自行安置和在前锋辖区外安置的,其建(购)房或安置补助由乡镇(街道)打卡直发到安全住房户银行账户;统筹住房建房补助经安全住房户签字确认后,由乡镇(街道)按工程进度和相关文件要求直接拨付到施工队伍账户,确保了资金发放安全。

同时,严格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定期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坚决查处冒领、克扣、拖欠补助资金和向享受补助的农户索要“回扣”“手续费”等行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肃处理,进一步确保了安全住房建设资金落实的安全性。

((本报图片均为资料图片本报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广安“四化”互动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

记者从广安市政府获悉,今年以来,该市采取发展规模化、投入多元化、建设标准化、富民产业化,加快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发展规模化。按照“固老扩新,连片推进”的思路,新建农建综合示范区10...

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