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汉三个帮” 大三学子逆袭发SCI论文

川江都市报 2021-10-12 00:39 大字

刻苦专研的贾丛超

“听说你发表了SCI论文”“恭喜恭喜”“了不起,听说你是我们全年级第一个”……暑假结束,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8级学生贾丛超返校刚跨进教室,同学们便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他一下子就成了“焦点”。

原来,来自广安市邻水县的贾丛超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SCI论文《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黄芪抗顺铂肾损伤的机制》,主要研究如何降低化疗药物顺铂对肾脏的损伤。

这篇论文的发表,贾丛超感到既艰辛又幸运。

◎ 黄黎 川江都市报记者 陈猛

不甘:源自失败的大创项目

2020年1月,贾丛超与几位同学组队参加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方向正是“顺铂肾损伤的保护”。尽管成功申报了项目,但由于动物实验操作不熟练、仪器设备限制和时间紧张等原因,项目宣告失败。

对于失败,贾丛超是有心理预期的。平日里,他除了要参加学生会活动,偶尔还要去当家教赚点补贴,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大一大二时期成绩平平。此外,由于大一大二的医学知识储备还不够,进行科研的难度极大。

“我还是有些不甘心。”贾丛超想挑战自己,决定继续完成这个项目,争取发表SCI论文。

贾丛超的想法让身边同学难以理解,学校对本科生没有发表SCI论文的要求。再说,即便是研究生,发表一篇SCI论文也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本科生在这上面花时间精力,其结果常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面对质疑与不解,贾丛超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前几届师兄师姐都有成功发表SCI论文的例子,不见得我就不行。”

志向:一篇SCI论文仅仅是起点

2020年9月,贾丛超准备用“网络药理学”这一全新的方法论继续对顺铂肾损伤的课题进行研究,开启了撰写科研论文之路。每天在网上查阅文献,或通过计算机、数据库、生物信息学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一台笔记本电脑陪他度过了无数个夜晚和周末。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贾丛超虽夜以继日的用功,却还是困难重重,英语基础较差,阅读资料文献吃力;写论文没有经验,词汇、语法、格式错误百出;遇到技术难关,在分子对接上难以攻克……

整整三个月,项目进展缓慢,一筹莫展的贾丛超打起了退堂鼓。恰逢此时,参加大创项目时期的指导老师——基础医学院教师陈蓉给予他鼓励,并带来了一支强大的援军。基础医学院王译伟老师、药学院研究生师姐王彬又二人携手帮助攻克分子对接技术难题;药学院博士潘显超英文能力强,帮忙修改和润色论文……

终于,在今年4月27日,完成了论文投稿。

投稿过程也非一帆风顺,之后贾丛超收到了审稿意见。其中有一条意见角度比较新奇,令人难以回复。这个时候,他遇到了第三个“引路人”——医学检验系田刚博士。

“田老师教会我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有理有据地回复审稿人的意见。他还告诉我,在回复审稿人意见的时候,一定要谦虚、严谨,要让审稿专家看到我们作为一名学者严谨治学的科研态度……”贾丛超说,他非常感谢田老师的帮助。

在“后援团”的帮助下,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后,8月19日,这篇7000余英文单词的SCI论文正式发表在国际期刊《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上。

“如果不是陈蓉老师的鼓励,就不可能有论文的发表。”贾丛超觉得自己很幸运,他打算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继续钻研,争取再发表文章。

眼下,贾丛超在西南医科大学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篇SCI论文。通过他的努力,在大三的两个学期里,他的期末成绩均进入年级前10名,因此还获得甲等奖学金。

“感谢母校,西南医科大学高度重视对本科生创新创业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并且有许多认真负责的指导老师和热心优秀的师兄师姐,正是因为有这么好的平台,我才能顺利地走上科研的道路。”贾丛超说。

新闻推荐

广安奏响农业绿色发展主旋律 打好“绿色牌” 走稳生态路

村民在油橄榄育苗基地进行田间管理。前锋区观塘现代农业园区的业主在耕地种植绿色蔬菜。武胜县飞龙镇河尔口村村民在采摘...

邻水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邻水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