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安市扎实抓好大春粮食生产,着力扩面积、增产量、调结构、提质量、育主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抓好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安全
□本报记者站 刘华 范聪 朱俊吉 本报记者 刘莉华
春风拂大地,农时催人忙。
行走在广安广袤的乡村,大马力农机深松土地,村民在田间忙碌劳作,农技人员现场指导……四处呈现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勾勒出一幅幅“人勤春来早”的绚丽春耕图。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今年,广安市坚持把大春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着力扩面积、增产量、调结构、提质量、育主体,坚决扛起维护粮食安全和耕地红线的重大责任,促进全市大春粮食生产呈现喜人局面。
多措并举 稳定生产面积
“大春育苗进行得怎样了,今年水稻打算种多少亩?”3月29日一大早,刚见到邻水县袁市镇盛世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方智勇,市农业农村局农技站工作人员秦玉霞就直奔主题。她说,如果像方智勇这样的种粮大户稳住了,今年粮食稳产增产将会更有底气。
“育秧已经完成,目前正在为插秧做准备。”方智勇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合作社种植了近6000亩水稻,由于效益较好,今年,打算将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7000亩以上。
面积是产量的基础,面积不增加,总产难以增加。今年,广安市高度重视大春粮食扩面工作,及时出台《关于切实抓好2021年大春粮食生产的意见》(广农领〔2021〕2号),明确提出全年粮食总体目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36.8万亩,粮食总产量182.6万吨。其中,大春粮食播种面积386.8万亩、总产量171.0万吨,分别比去年增加4.2万亩、1.5万吨。
为实现这一目标,广安市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举措。
加大耕地抛荒治理。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清理、分类处置、集中整治的要求深入开展耕地抛荒专项整治行动,对耕地抛荒展开拉网式排查清理,鼓励县、乡、村采取代耕代种、集中流转、托管服务等形式发展生产。减少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水稻功能区非稻化,确保水稻生产功能区至少种上一季水稻。
积极发展经营主体。发挥种粮大户、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作用,加大机育秧、机插秧、机防机收等专业服务组织建设。2020年,广安市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1979人,这些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广安市开展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的主力军,为解决农村闲置土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间作套种轮作复种。积极推广玉米、红薯、大豆、花生等旱地作物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旱粮面积。大力推广菜+稻、瓜+稻、中稻+再生稻等模式,巩固壮大稻油轮作优势产业。
多点发力 提高种粮效益
3月25日,在邻水县城北镇,种粮大户谢恩伦正在进行水稻旱育秧。
“水稻旱育秧受外界不良影响小,成活率高,还省工省力,并且增产增收……”该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余华在一旁对其进行技术指导。
“我种的是再生稻,头季预计一亩可以产600余公斤,再生季可以产200余公斤,一亩田水稻总产量比常规稻要高250公斤左右。”张永春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有了科学的种植技术和机械化生产,他家的水稻种植效益明显提高,今年,他计划把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争取有更大的收益。
近年来,为了确保粮食生产大局稳定,积极提升大春粮食生产效益,一方面广安市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重点突出节本增效技术,做好技术储备,实现“藏粮于技”。另一方面,积极推广优质良种、采取育好壮秧、插足基本苗、平衡施肥、科学管水等措施,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因地制宜发展稻鱼、稻虾、稻鸭等高效种养模式,挖掘山区旱粮作物生产优势,落实精细肥水措施,发挥玉米、红薯、豆类等旱杂粮增产潜力。
“广安市还抓住高产播期,全面发力促进粮食稳产增效。”秦玉霞告诉记者,今年,广安市立足争早避灾,实行水稻、玉米、红苕三苗同步育苗,按照科学安排,预计广安市玉米将在3月底栽完;水稻将在4月下旬栽完冬水田、冬闲田,5月20日前栽完两季田;红苕将在6月15日前栽完;春播大豆将在3月下旬播种,夏播大豆将在5月下旬播种。
此外,广安市还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机耕、机播(插)、机防、机收、机烘等技术,引导农机具生产者研究生产适合广安市使用的农机具,研究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栽培模式,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确保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2%,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0%以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超邻水记者站张天文)3月24日,经过层层筛选审议,由邻水县政协人资环委提出的集体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现代农业...
邻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邻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