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业主的别样春节
□本报记者 尹姮
2月17日,位于邻水县观音桥镇三板桥村9组的蜀耕中药材示范基地大棚内,郁郁葱葱的黄精、枳壳等中药材苗长势喜人。业主罗超正拿着剪刀埋头剪砧,这个春节,对于他来说,是紧张而又忙碌的。
“当前正值药材苗生长的关键期,这几天我和十多名工人天天守在地里,为的就是做好种苗的各项管护工作。”罗超告诉记者,基地规模大,农事一点都不能耽搁。雨水节气后,他们还要忙着施肥和打药,希望这一批中药材苗能卖个好价钱。
罗超是一名“80”后,2017年在成都从事药材贸易的他回到邻水县,家乡便利的交通和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让他感到十分欣喜。看到农村有大量的闲置土地,他便萌生了回乡种植中药材的想法。
说干就干!罗超在观音桥镇三板桥村承包了一片荒山,并成立了四川蜀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过土地流转、基础调形、种苗管护、建加工厂等,一步步做起了中药材种植产业。
“当地党委政府和村干部们给了我很大支持,基地的便民路和大棚,都是他们帮助修建的。”罗超说,不仅如此,邻水县农民工服务中心也提供了贴心的服务,积极为他申请创业补助、贴息贷款等项目,解决资金周转问题。
目前,基地除了种植黄精、枳壳,还种有天冬、百部等中药材。“我们育好的苗既可以直接卖给种植户,还可以移栽到山上,待成熟后通过初加工再进行销售。”罗超介绍,近年来,公司发展前景良好,在基地里长期务工的村民有10多名,高峰时期达70余人,“去年公司实现产值700余万元,支付工人工资就占了100多万元。”
看着基地的业务逐渐走上正轨,新年里,罗超又有了新的打算。“目前,公司已经同相邻的七八个村签订了种植合同,中药材规模种植面积可达一万余亩。”罗超说,接下来,他将同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动中药材种植实现“一村一品”,做强做精中药材深加工产业链,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新闻推荐
曹学强在工厂赶工。受访者供图扫码观看专题报道□本报记者罗敏近日,当众多外来务工人员还在纠结“回还是不回”时,浙江...
邻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邻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