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他作为珠峰测量分队的通讯员,见证了9名登山健儿成功登顶。因为圆满完成任务,他受到表扬,得到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黄诗全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本报记者 倪鑫宏 侯婷
前段时间,电影《攀登者》热映,以1960年和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峰的事迹为背景,讲述方五洲、曲松林等中国攀登者怀揣着最纯粹的梦想集结于珠峰,肩负时代使命于“世界之巅”的故事,相关的“登山史实”“中国精神”“原型人物”一度成为热搜话题。
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时,邻水县九龙镇农华村4组的黄诗全,作为珠峰测量分队的通讯员,见证了9名登山健儿成功登顶的历史时刻。圆满完成任务后,黄诗全受到表扬,得到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无所畏惧 挺进珠峰破万难
今年65岁的黄诗全,是一个有着41年党龄的老党员。在1974年到1981年的军旅生涯中,黄诗全最难忘的就是1975年。那一年,他度过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黄诗全告诉记者,1974年底的一天早上,正在成都某测绘部队训练的他,突然被叫到首长办公室,并告诉了他被抽选进珠峰测量分队的消息。
1974年12月,黄诗全动身前往北京,接受体质强化训练。1975年2月5日,黄诗全随登山队一起乘火车离京,拉开了进藏帷幕。车队经过雅鲁藏布江,通过曲水大桥,翻过岗巴拉山,越过嘉措拉山……来到了珠峰下海拔5000米的绒布寺大本营。
3月18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一次行军。黄诗全记得,那天所有人在大本营的五星红旗下,举行了隆重的宣誓仪式。仪式结束后,登山队员告别大本营,向北坳“天险”进军,测量分队也紧跟进山作业。黄诗全同时接到任务,驻扎在海拔5000余米的二营地,负责和其他营地之间的信息传递。
尽管时隔44年,但黄诗全仍然记得登山队的每次行军和任务完成情况。他告诉记者,4月上旬和下旬,登山队发起第二次和第三次行军,分别征服了7600米处的“大风口”,完成7790米高地的重力测量。4月底至5月上旬,登山队组织了第四次行军,登顶失败。5月18日开始第五次行军,5月27日下午2时30分,9名登山健儿成功登顶;下午4时许,红色金属测量觇标成功竖立在顶峰。
在这期间,黄诗全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常常穿梭于二营地和其他营地之间,负责信息传递。“雪地里只能慢行,遇到雪坡、冰缝等地形则要爬行,如果遇到雪崩就无法前行。”黄诗全说,那时通讯极不发达,在山里作业,所用的报话机只能在5公里以内通话,很多时候都得靠脚力,一天至少跑两次,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
有一次,黄诗全接到任务,负责送摄影队到测绘小组。走到一半,一座像冰刀一样的山阻挡在中间,周围遍布冰柱,旁边还有冰潭,稍不注意就会滑落进去,想要翻过这座山十分困难。大家没有放弃,一点一点地往前挪,花了一天的时间才成功翻山。
由于高原缺氧,风向不定,用小汽油炉烧水做饭是一件很难的事。“我的鸭绒裤子就被烧坏了。”黄诗全说,不仅工作中常常有危险,连吃饭、烧水等小事也危险重重,一名女科考员因距离火炉太近刘海被烧掉,一名炊事员全身烧伤被送回北京。
“比起那些行军登顶的队员来说,我的工作条件好多了,一定要把任务执行好!”抱着这样的信念,伴随着登山队的成功登顶,一直在二营地工作的黄诗全,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成功登顶 熬过的苦会变甜
“那是我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黄诗全回忆道,当胜利登顶的消息传进营地,顿时一片欢呼:“胜利了!胜利了!”是夜,各个营地打出红绿色信号弹,庆祝胜利!
“回程路途中经过兰州,我们穿着臃肿而又破烂的登山服下车去吃饭时,周围的人都觉得很好笑。”黄诗全说,从进珠峰到成功登顶,这件登山服就一直穿在他身上,即便已经千疮百孔,他的心中仍万般不舍,“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身衣服意味着什么。”
登顶成功,也意味着黄诗全和战友们工作的结束。珠峰测量分队有7人立功、31人受嘉奖、10人受表扬,黄诗全是受表扬的人员之一。
回到北京,中国登山队和珠峰测量分队受到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我当时站在第三排的正中间,正前方就是小平同志,当时觉得特别激动、特别光荣。”黄诗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眼神散发着光。
“唯一能带回的只有那张合影照片,可是我却把它弄丢了。”黄诗全突然低下头轻声地说道,那是他的遗憾。
“现在通讯很发达,我相信肯定能找到。”黄诗全知道照片不好找,就好比当年选择去珠峰一样,过程中充满艰难,但他一直坚信事在人为。
1981年退伍后,黄诗全回到家乡务农,后来与家人做起了布匹和床上用品生意。靠着当年那股肯吃苦、敢拼敢闯的精神,黄诗全在镇上买了房。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一家人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闻推荐
本报讯(邓玲)前不久,经过一段时间停产整改的四川华蓥山龙滩煤电有限责任公司龙滩煤矿将8条一般隐患整改到位后恢复生产。这...
邻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邻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