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见证邮政业变迁

广安日报 2019-10-07 00:41 大字

□周辰兮/讲述卿孝可 吴玙欧/整理

1992年,我出生在邻水县石永镇的邮政家属院,说是家属院,其实也就是邮政网点楼上的员工宿舍。从那时起,我就与邮政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很幸运的是,我的祖辈、父辈和我,一家三代,和邮政结缘已60多载。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一家人,亲历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邮政业的变迁。

1956年,我的爷爷穿上了“绿工装”,成为一名邮递员。那时候没有汽车,也没有电动车,投递主要靠一双脚。爷爷这一走,就是三十年。穿破了不知多少双胶鞋、布鞋,爷爷硬是用他的双脚丈量了大半个邻水县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那时候“通讯基本靠吼”,投递员邮包里常常被信件塞满,每一封信都很珍贵,传递着远方亲人的平安与祝福,包含着亲人的牵挂与思念。据爷爷说,那时候信件通常送到大队(即村),但顺路时,爷爷总会扯着嗓子吼道,“老张、李大婶,您家的信来了”。于是,那一家人满是兴奋地前来迎接。那时候,常走山路、夜路,手电筒是必备物品,它照亮了我爷爷脚下的路,也给我们一家人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1987年,我的父亲接过了爷爷的“绿工装”,加入了邮政这个大家庭。那时候,自行车成为邮递员们的“坐骑”。父亲骑着二八式“永久”牌自行车,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常常响起在场镇的大街小巷。有时,我会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后架上,往往引来小伙伴羡慕的目光。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话开始多了起来,书信慢慢变少了。人们订阅的报纸杂志却渐渐多了起来,塞满了父亲车架上的邮包。再往后,业务拓展了,队伍扩充了,部门分工越来越细,父亲也有了更多的身份,变得更加忙碌。

2015年,我也开启了我的邮政之旅。4年,6个乡镇,我送过信件报刊,做到理财经理,现在又成为普服柜台的柜员,和信件、包裹寄递等打交道。我不止一次听到客户对我说,现在的邮政大厅真是亮堂,服务也好!

是呀,跟随“互联网+”时代的步伐,邮政业不断创新发展,从父辈们的手工分拣,到现在的自动化作业;从以前的分段操作,到现在的一站式服务。也是跟随“互联网+”时代的步伐,邮政业积极触“电”,搭乘着互联网快车,与电商、农业、制造业等上下游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在助力乡村振兴、城市发展中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邮政业变了,变得更便捷、更准确、更安全了。我知道,在这背后,离不开祖国的日益繁荣和强大。工作环境变好了,工作设备更新了,每当我和爷爷说起邮政业现在的变化,爷爷总是会欣慰地感慨:“都是党的政策好啊!”

70年,一路走来,祖国变化巨大,邮政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从书信贺卡到快递包裹,邮政业的业务越来越多;从步行到自行车再到汽车、飞机,邮政业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不变的,是邮政人的初心与使命——“人民邮政为人民”。一个微笑,一声寒暄,是邮政人服务的起点,却不是终点。在信件、包裹的运输作业线上,在手机、电脑的屏幕后方,无数的邮政人勤恳工作,只为把托付准确送到每一位收件人的手中。

今后,我将继续继承爷爷与父亲对邮政业的这份热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心”出发,用爱传递,为祖国的富强、行业的兴旺,为群众更加便捷的用邮需求,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推荐

确保地热钻探项目安全高效推进

本报讯(邻水记者站姜慧记者雷彬)国庆期间,当大家都沉浸在国庆的喜庆氛围和各种庆祝活动当中时,有一部分人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

邻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邻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