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州古道 追踪
富饶丰腴的邻山邻水。
大洪河,消逝在时光隧道中的水上交通。
云雾缭绕的邻水风光。
封门古道,比岁月更艰辛的历史遗存。
□张大斌 文/图
邻水,属古邻州,其形如叶,状似芭蕉。建县1400多年来,由于位居川东平行岭谷要害地区,地理位置奇绝,成为了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冲。
千百年来,在它的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承载权力的中心,远的有南京(梁朝和明朝前期国都)、西安(唐朝国都)、成都(四川省会)、阆中(四川省会),近的有顺庆(今南充,原顺庆府)、绥定(今达州)。这些裹挟着历史风云呼啸而来如雷贯耳的名字,由远及近从四面八方将邻水围在其中,无论是南来北往,还是东进西出,邻水都是无法绕过的地界。加之邻水这地界,井盐藏量丰富。盐是百味之王,宁舍一旦粮,不舍一口盐。背后那片无盐的广大的云贵高原地区,食盐更是贵如黄金。盐商的往来,带来了这里经久不衰的富足与繁华。由此可见,皇权政治和盐业经济这两大诱因,在这里持续发酵,带给古代邻水灿烂而持久的交通文明。而交通文明带来的,是来自四方八面各色人物留给邻水的丰富的文化积淀。
A
三山两槽地貌
要弄清邻水的古代交通,必须首先弄清邻水的地形地貌。要弄清邻水的地形地貌,必须首先弄清楚邻水建制的沿革。要弄清邻水建制的沿革,我们就不得不把目光放远一点,一直远到公元537年,南朝梁大同三年。在此之前,邻水属古巴国,秦汉时为巴郡宕渠县所辖,两晋为夷獠所据。到梁大同时期,估计梁王看中了这片土地,便把皇权的手伸过来,让这片土地从宕渠县分离出来,高规格配置建制,置邻州,辖邻山、容川二郡,邻山郡辖邻水县和邻山县,容川郡辖垫江。笔者猜想,这或许是因为邻水的盐和特殊的地域优势而为之。从此以后,邻水便开创了它有行政区划建制的历史。
尽管邻州这片土地上的郡县由于政治中心的变化,分分合合,撤撤并并,忽而属东,忽而朝西,其管辖区域东至靠近出川的三峡地区的梁平县,北至秦岭逶迤而来的绥定府大竹县,但邻水县从县名到辖区,是相对固定的。只有邻山县被撤销,其地域大部分被设置为大竹县,少部分划入邻水,形成了今天的邻水地理版块。而不断变化后的州郡县域,最终形成了四山三河夹三槽的奇特地形地貌——那就是东边的精华山(属梁平)、中间的明月山和铜锣山、西边的华蓥山,三山之间分别是高滩河、大洪河、御临河。
历史的巨轮碾压至今,除梁平所属的精华山和高滩河与邻水不再搭界之外,其余三山两河,皆横亘邻水,构成了邻水的全部疆域。长期以来,邻水对外宣称的“三山夹两槽”,就是由此而来。并且,在汹涌澎湃的历史潮流中,最初所设的邻州,辖邻水、邻山二县,邻山县被撤销,其大部分归为现在的大竹,小部分入邻水。邻水不仅保存了它的建制,而且扩大了自己的地盘,所以,文人墨客又把邻水称邻州、邻山邻水,并以此为荣,就是这个原因。
B
邻州古道追踪
翻开历史的册页,在那些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寻,我们发现,穿过邻水的古驿道,至少有三条,外加一条水道。另一说为“六铺五条”,但无具体线路,无法考证,故不在此赘述。
一条是南北走向的官道,其路径沿大洪河而行,从长寿进入邻水的黎家、凉山、丰禾、复盛、八耳、石滓,抵达兴仁。兴仁是邻水最早的县治所在地,又有产盐的官井。兴仁者,发扬仁义是也。从邻水沿袭的地名来看,兴仁一名,鲜明地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治国理政思想,即一以贯之的孔孟之道。翻遍历史典籍,兴仁没有别名,而其余各地,皆无类似地名,大都以物、形、传说而命其名。从兴仁到四合(邻山县县治地),翻铜锣山而北上,经绥定、安康,直抵长安。
另一条是著名的荔枝古道,是唐朝皇帝为从岭南火速给杨贵妃送荔枝的专用通道,可谓人类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爱情长廊。不管它被世人如何诟病,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痴情,因这条古道而惊天地泣鬼神。那蕴藏着一代帝王无限深情的荔枝却像爱情一样,属娇贵之物,经不起岁月的折腾。为此,那驮着荔枝的无数骏马,便只好从悬崖峭壁上穿过,基本上以直线的距离,连接长安和岭南,可谓最早的高速公路。这条路走向是从垫江翻明月山到邻水的石滓、兴仁,经邻山县的四合,北上长安。
第三条叫封门古道,东西走向。从垫江翻明月山的封门铺而进入邻水兴仁,然后从兴仁、石滓、石永、古路、金垭、长安、延胜、鼎屏、西天、甘坝到华蓥(古属岳池),一路向西直抵成都,由成都出剑门关而达西安。
那仅有的一条水道,是指从幺滩水码头出行的路线,在此不表。
除早年外出求学三年外,笔者生活、工作都在邻水。笔者喜跋山涉水,几十年来,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尤其是前两年,笔者组织了一个“1783”徒步穿越驴友队,企图寻找每一个乡镇最古老的羊肠小道,接近这片山水最隐秘最深沉之处。每至夜晚,笔者翻开《邻水县志》和各类文史典籍,与前人的记叙一一对接,追踪邻州古道的蛛丝马迹。
在笔者看来,最难寻觅的是荔枝古道,它短暂的命运因马嵬坡的一袭白绫而终结,那狂飙似的响彻于崇山峻岭的强劲的马蹄声,很快就被荒草丛林重新覆盖,悄无声息。在邻水境内,笔者一行没有看到过它的文化遗存,只有从垫江澄溪(古垫江县治所)翻明月山的那一条倒须沟小道,或许是它的遗迹。曾经空前繁忙的水码头幺滩场,应该是盐商的主要运输通道。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这条河流原名小邻水,因明建文帝朱允炆逊荒邻水而改名御临河。建文帝的下落,至今都是无厘头的一头雾水,但他从当时的皇城南京乘船到邻水,最终消失于地形极为复杂的邻水,也未必不可能。从长寿沿大洪河而行的官道,一方面可能因为地处河谷,相对平坦,很快成为当地民众的生活之道;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邻水县治移至现在的鼎屏一碗水而作为官道的地位有所削弱,其历史遗迹很快被岁月淹没。
那么,作为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道,其文史价值就集中在封门古道之上。
从长江上的忠州港(今忠县)弃船登岸而来,经垫江翻明月山的封门铺,便进入邻水地界,很快至盐业圣地兴仁,从兴仁经石滓、石永、古路、金垭、长安、延胜到达县城鼎屏,从鼎屏经西天、甘坝而出邻水北上至成都。提起这条古道,邻水人可能感到陌生,概因邻水后来将封门铺念着了“丰隆铺”的缘故。封门铺是垫江入邻的第一道隘口,险峻异常,故将此地作为这条古道的名字。
C
咏邻古诗集成
散落在封门古道上众多的精美石刻诗文,已化作了这片土地的精魂,在岁月的洗涤中,显得更加光彩照人,熠熠生辉。
请看,初唐大诗人陈子昂,骑着高头大马,腰挎宝剑,从邻水县城西门潇洒而来。这段时间诗人的心情不错,沿封门古道行至华蓥山麓的西天乡云顶山寨,见有小桥流水,迂回曲折,触景生情,想起前朝书圣王羲之曲水流觞的故事来,便将“流杯池”三字刻于石壁上。历代文人墨客又在其崖上题写“曲水流觞”“茂林修竹”,附庸风雅,本也无可厚非,只是把陈子昂的流杯池说白了。时光过去近千年,明万历年间,邻水来了个叫做尹愉的知县,来此赋诗一首,曰《流杯池》:
沿谷悠然行径深,万松苍蔼入溪阴。
山头驯鹿看人立,树杪孤猿抱叶吟。
老衲无心惟汲水,幽人适意且弹琴。
仰瞻凿石杯流处,坐把清风快素襟。
此诗和流杯池石刻,一并载入了《邻水县志》,成为有史可查的历史文化遗存。
陈子昂唱着《登幽州台歌》扬长而去大约一个甲子,杜甫来也。从杜甫的行程看,他应该是从成都浣花溪的草堂过来的,因为他在邻水封门古道县城西边的阳春谷题写“书崖”二字,其巨石上打桩的石洞还在,可以证明他运用成都的经验,在这里搭草堂读书作诗。草堂的对面,就是一座叫做净云寺的佛教寺庙,终日晨钟暮鼓,香火盛极一时。杜甫一生不得志,穷困潦倒,在这荒郊野岭以晨钟暮鼓为伴,也不失为一种安慰。史料记载,杜甫宦游川东两年后,便乘船出川,生命的火炬,在长江漂泊的木船上,熄灭了。由此推断,杜甫在邻水阳春谷书崖生活那段时光,算是大诗人晚年的一抹亮色。这是邻水这片土地对诗人的眷顾,更是这片土地的荣光。
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诗人韦应物的第四代孙,唐朝花间派代表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唐天复元年(901年),他应聘为西蜀掌书记,自此在蜀长达10年,曾任前蜀宰相。一个赤日炎炎的盛夏,韦大人从邻州到阆中上任,留下了《夏日行邻州道中》:
炎帝司权水气绝,石上清泉枯不咽。
火云炽日金石流,骄阳曝背背欲折。
嗟余此际适巴西,童仆追奔气力竭。
策马直上最高峰,午日熏蒸气欲结。
安得落日饮溪头,芰荷十里清香彻。
封建社会时期,在蜀的历代官员中,南宋的范成大算是混得不错的一个,他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游历并歌咏过四川县级以上城市25个,其中邻水县自在其中:
《邻山县》
山顶嘘云黑似烟,修篁高柳共昏然。
鸟啼一夜劝归去,谁道东川无杜鹃。
《明日至邻水又雨》
昨日方无雨,今朝又不晴。
满山皆屐齿,随处有泉声。
颇怪阴霖差,应催老病成。
泥涂千骑士,与我共劳生。
《夜宿没水铺》
晓色熹微暖似熏,儿童欢喜走相闻。
无端星月照湿土,依旧山川生雨云。
旅枕梦寒涔屋漏,征衫朝润冷炉熏。
快晴信是行人愿,又恐田家暴背耘。
范成大的诗,虽然无法考证他是具体在什么地方写的,但从诗的内容里可以得知,都是记叙诗人在邻水的封门古道上行进的感受。
接着,陆游该出场了。陆游虽是一代爱国主义大诗人,其诗歌成就不亚于范成大,但他却只是范成大的一个不起眼的幕僚,空怀一腔报国热忱,却无机会去匡扶摇摇欲坠的南宋大厦。他从梁平过来,从封门古道过垫江入邻水前往成都,没有高大威猛的骏马可骑,因为南宋已把出产良驹的北方,全部丢给了金人打理。估计陆游还是有一头瘦小的驴子帮他驮运行李,书童和下人也可能跟随,只有这样,他才可能一路上吟诗作赋,为邻水写下状物抒怀的诗篇:
《邻水延福寺早行》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
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邻山县道上作》
微雨晴时出驿门,乱莺啼处过江村。
挽花醉袖沾余馥,迎日征鞍借小温。
客路一身真吊影,故园万里欲招魂。
鬓毛无色心犹壮,藉草悲歌对酒尊。
这两首诗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延福寺,这是实有其地的地方,在邻水县城北二里处,史书记载其寺庙至1937年尚在,至今有延胜乡为证。这说明封门古道确实是从兴仁到古路,在金垭口翻铜锣山,过长安桥,至延福寺到邻水县治所鼎屏一碗水。
南宋还有一个叫袁说友的大官,也来过邻水,走的是封门古道,也有诗为证:
《过邻水县横碧川》
一水横空翠,群山送远阴。
临流新柳媚,隔岸小楼深。
五斗渊明米,朞年子贱琴。
可人山水县,莫倦读书音。
《宿邻水县》
酒余孤馆梦初回,渐觉茅檐淅淅来。
夜半山前风荐雨,晓来崖底涧鸣雷。
剩添岗翠三分色,呈出秧针一寸栽。
恰得乌云天外少,莺花无数恼人怀。
D
古代邻州移民
当然,在这片富饶又苦难深重的土地上,往来最多的还是邻水人民。在那场耗时48年的元蒙和南宋的王权争夺战中,四川成为对峙的焦点。频繁的战斗,使四川的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至元至顺元年(1330年),四川人口锐减到98542户、615772人,而邻水在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则少到只有几百户人家。也就是说,经过此次浩劫,偌大的邻水几乎就成为荒无人烟之地。元末,湖北随州(今湖北随县)农民起义军出兵攻巴蜀,并在重庆建立“大夏”国。为加强统治,扩充实力,湖北随州农民起义军将原籍乡民大量迁蜀,特别是在川东一带开垦防务。这些以屯垦为名的湖北农民,也是从封门古道走来,先后有甘、王、冯、陈、周、吴、刘等40多个姓氏在邻水落户,主要生活在九龙、丰禾、复盛、八耳、石永、观音、牟家、合流及县城四郊的平坝、浅丘等土地肥沃之地,也就是邻水所指的东槽。这些人史称“老民”,至今已传30代左右。
明末清初,清军对四川境内张献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镇压和对叛将吴三桂的平定,前后有40余年,加之瘟疫流行,四川人口再次锐减,邻水境内出现“十里无人,百里无烟”“群虎白旦出游”的荒凉景象。与此同时,邻水甚至还出现了一个怪象: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到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17年间无知县,县署名存实亡。顺治十七年,四川巡抚奏请“聚两湖、两广、闽、黔之民以实东、西川,耕于野”。此后,从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向四川大量移民。在康熙年间,多半移民都是官府强迫入川的,也就是民间流传“被官府捆绑双手一队一队赶来的”。有人推断,四川人上厕所称“解手”,也源于此事。这场移民运动长达百年之久,先后有谭、袁、何、余、雷、吕、张、夏等56个姓氏、4万余人迁入邻水,史称“新民”。第二次移民中,这些人大多在靠近同姓落户创业的深丘、山地、土质瘦薄的地方生活,也就是以华蓥山、铜锣山为主集聚地。新民至今已传15代左右。
这两次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移民运动,数不清的男女老少,带着千般不舍万般无奈的哀怨,携家带口,背井离乡,千里迢迢从封门古道赶来未知的邻水,建立他们的新家园。那些散落在三山两槽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群落,就是这场大移民的确证。来到邻水的移民,从没有路的地方踩出一条条路来,把村村寨寨连接在一起。这时候,邻水那些千百年来主要由官员和过往盐商通行的古道,便被拓展、延伸,成为邻水人谋生之路。
新闻推荐
□李力罗妍邻水记者站孔虹2018年7月20日,原邻水县国家税务局、邻水县地方税务局正式合并,国家税务总局邻水县税务局挂牌成...
邻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邻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