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县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把“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作为重点来抓 让好民风带来好村风

广安日报 2019-04-11 02:13 大字

□邻水记者站 姜慧 本报记者 周文平

“谭大哥,又在忙哦。”4月8日上午8点过,邻水县高滩镇余家坪村第一书记文放见村民谭钦军在花椒地里忙活,便打起了招呼。“嗯,我在除草剪枝,农技站的老师说了,只有做好了管护,花椒树才不会长蚜虫,花椒产量才不会受影响。”谭钦军回答道。

谭钦军家原是余家坪村的贫困户。由于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一家5口人全靠传统种植业维持基本生活。2014年,邻水县开展脱贫帮扶工作,谭钦军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逐渐消除“得过且过”的意识,树立起“穷更需勤”的观念,通过自学花椒种植技术,脱贫并持续增收。“如今,谭钦军一家不仅住上了新房,他还以技术入股20%的形式,与另外一名村民共同发展起近100亩的花椒产业。”文放说道。

谭钦军的变化,只是邻水县脱贫攻坚促进群众观念转变的一个缩影。

扶贫先扶志。近年来,邻水县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以实现“四个好”为目标,抓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同时,把“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作为重点来推进,让好民风带来了好村风。

“四个好”家喻户晓

“村组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家庭和睦好,邻里多关照;公共环境净,杂物莫乱放……”近日,在御临镇石子村村委会,一支由该镇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自发组成的老干部义务宣讲队正以快板的形式给村民讲述“脱贫攻坚四个好”的具体内容。通俗易懂的语言,搭配极富节奏感的快板,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甚至跟着节奏和宣传员一起念起来。

在相距20多公里的城南镇芭蕉村,村里的党员小分队、妇女小分队、青年突击队通过对贫困群众开展思想教育,带动了400余名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走上了脱贫奔康之路。

脱贫攻坚既是物质条件的改善,也是精神面貌的提升。为了引导贫困群众形成勤劳节俭、清洁卫生、喜事新办、厚养薄葬的新观念,形成尊老爱幼、文明健康、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扭转“等靠要”思想,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近年来,邻水县充分发挥帮扶干部、志愿者、党员等优势,构建起扶贫扶志“特攻队”,通过横幅标语宣传、入户走访交谈、召开群众会议等方式,重点围绕“四个好”进行大力宣传,筑牢思想堡垒。同时,制定《红白喜事管理制度》《文明习惯“十准十不准”》等23项行为规范制度,纳入村规民约内容,把精神扶贫具体要求融入贫困群众生产生活。该县还利用乡(镇)、村广播站、文化站、公开栏,大力宣传《文明公约》《公民道德建设》《婚姻法》等知识。通过印发《倡议书》、宣传手册,发送手机短信、微信等形式,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四个好”的内容家喻户晓,促进贫困群众物质脱贫、精神脱贫与形象脱贫同步推进。

比学赶超“赛”脱贫

“去年底我们开展的星级表彰大会,增强了贫困村民“比、学、赶、超”意识,现在大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更高了。”石滓镇晒金村党支部书记包怀德介绍说,去年该村通过村民自己申报、群众评议、干部考察和公示等环节,对积极发展产业,自力自强脱贫致富的家庭进行表扬和奖励,进一步激励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我们举办评选活动,目的就是以点带面,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包怀德说。

为了充分调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消除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近年来,邻水县建立了《“好公婆、好媳妇、好丈夫、好家庭”评选标准》等19个先进典型评选办法,利用县电视台、网络媒介、“村村响”广播等载体宣传正面典型,制作“邻水好人榜”和“邻水善行义举榜”,在贫困村文化墙公开公示。此外,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评为先进、受到表扬的贫困户、贫困村和乡镇进行奖励。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去年以来,该县评选表扬道德模范、法律明白人、务实先锋等贫困群众1200余人,成功创建为省市县级“四好村”180余个,村风民风明显改善,贫困群众真正形成了好习惯、养成了好风气,大家“赛”脱贫,依靠勤劳的双手走上了致富路。

新闻推荐

积极履职 强化监督推进民生实事项目 有序实施

本报讯(邻水记者站刘苏阅记者龙俊帆)4月2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余仪率队赴邻水县督导市办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工作开展情况暨走访...

邻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邻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