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广安日报 2018-08-17 05:20 大字

盛世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五彩水稻。

机械化收割水稻。

机洗脐橙。

村民使用微耕机耕地。

铺设秧盘。

村民在产业基地务工。

连片发展的脐橙园。。

□邻水记者站 熊兴文 刘伟

8月10日,邻州大地涌动金色稻浪,其间,收割机来回穿梭,切割、脱粒、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田埂上的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样的丰收图景,正是邻水县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该县按照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四主六特”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A

发挥特色优势壮大产业集群

自上世纪70年代起,邻水县大力发展以脐橙为主的柑桔特色产业。如今,该县柑桔种植总面积达到34.6万亩。

8月13日,记者走进柳塘乡柳丰脐橙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脐橙园内鸡蛋大小的脐橙挂满枝头,该合作社业主王跃贤正组织村民对果树进行管护。

“夏季是脐橙种植中最为关键的时期,果实处于生长高峰期,病虫害也较为高发。”王跃贤说,为确保脐橙优质、增产、增收,必须做好夏季果园的管护工作。

该县脐橙栽种面积不断扩大,却不愁销路,这是为何?“关键在于及时迎合市场需求,在品种上做文章,在品质上下功夫。”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相距不远的石滓镇大步口村欣农柑桔有限公司的基地里,春见、不知火等3个品种的柑桔枝头也挂满了果实,每个果实进行了套袋。“这3个品种是我们新嫁接的,采摘期为每年10月底到次年3月,可错开柑桔集中上市的时间,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该合作社负责人杨崇高介绍说,套袋不仅能提高果实外观、品质,对延长销售时间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脐橙提质增量的同时,更要提升脐橙的商品价值。柳塘乡的东鑫农业有限公司,是该县目前唯一的脐橙处理厂,经过该公司机器设备处理后的脐橙,进行分类并贴上“邻水脐橙”驰名商标后,每斤的售价能翻一倍以上。

在迈出提升脐橙商品价值的第一步后,该县不断延伸脐橙产业链。位于邻水县轻工产业园的鼎红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脐橙酒通过专业检测后,一瓶售价达到80元,且供不应求。

紧跟市场,积极发展以脐橙为主的柑桔特色产业,仅是邻水县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四主六特”产业,按照“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走好生态路”发展思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做大做强全县特色优质产业。截至目前,该县建成柑桔产业基地34.6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32万亩、畜禽养殖场(小区)466个、名特优水产基地8个、花卉药材核心示范园3000亩,蔬菜常年复种面积达45万亩。

为提高农产品的初加工水平和精细加工水平,该县修建农产品加工公司5个,引进龙渝农业、龙泉水食品加工企业2家,建成投产精深加工企业3家,进一步挖掘农产品的加工潜力。同时加大“邻水脐橙”驰名商标及其它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及管理力度,依托县电商平台和220个乡村电商服务站点,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B

从“靠天收”到“靠科技”

“有了收割机帮忙,我们省了好多事。”8月10日,九龙镇寒婆寺村村民王术珍看着即将入仓的3000多斤稻谷喜笑颜开地说,以往由于家里缺乏劳动力,自家3亩水稻的种收总让她犯愁,今年不论是栽秧还是收割,全程机械化操作,“种庄稼成了轻松活。”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该县坚持“创新、高效、服务”工作理念,以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标,积极开展农机推广工作。

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合作社应“挑大梁”。袁市镇盛世种植专业合作社就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该合作社先后投资600多万元,购买大中型拖拉机、无人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先进农机具90多台(套),修建机(具)库棚、烘干车间、粮油仓储等设施8000多平方米,年机械耕种能力达2.2万余亩,无人机防治病虫害作业能力1.5万亩,机械收割能力1.3万亩,粮食烘干能力5千余吨。

“今年流转田地4000多亩,托管村民田地3000多亩,服务周边农户田地2万余亩,实现耕、种、管、收、烘全程机械化。”该合作社业主方智勇表示,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就要多买农机,敢用新技术,把产量增上去、把品质提上来。

“一亩水稻只要20分钟就能收割完,效率是传统的人工镰收的30倍以上。”在田间查看水稻收割情况的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起机械化收割的好处,不仅能有效把握农时、提高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减少粮食损耗,还有利于秸秆还田。

推广农业全程机械化耕种是该县以科技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近年来,该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走出了“靠天收”的传统农业模式。

不仅如此,该县围绕粮油、脐橙、蔬菜、生猪四大主导产业,切实落实“五良配套”,实行“三统一”,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各类技术“短板”,促进粮食增产。同时,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新技术、新品种和农业全程机械化耕种的推广应用。

近3年来,该县新建高标准农田17.6万亩;2017年,农机总动力达到52万千瓦,推广机耕作业86.4万亩、完成机收53.05万亩。

C

“流”出规模“转”出效益

8月13日,记者在石滓镇升坪村3组的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见到贫困村民张素清时,他正与10多位村民一起采摘成熟的猕猴桃。

“以前,一家人守着家里4亩田地,一年到头忙下来,每亩地还赚不到500元钱。”张素清说,现在他把土地流转给了业主甘哲平,自己也变成了“新型农民”,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

业主甘哲平在2014年以每亩地480元的年租金,连片流转该村500亩土地,按照“业主+农户+集体”模式,规模化种植红心猕猴桃。经过3年的发展,今年红心猕猴桃试挂果。“市场价每斤能卖15元,预计今年产量在7万斤,加上套种的半夏中药材,今年收入约有100万元,2年后就能收回成本。”甘哲平说。

同样的土地通过流转,经营者发生变化,村民的收入也随之变化,村民的增收点在哪里?张素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不仅有土地租金、务工收入,还有年终分红。“一块土地能‘生\’出几样钱,收入就翻了几倍。”张素清感叹,土地流转真有“钱”途。

“为激发村民务工的积极性,基地还对前来务工的村民进行技术培训。”甘哲平表示,村民学会技能后,就可长期在基地上班,获得稳定收入。

像甘哲平这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双赢的事例在该县并非个例。近年来,该县采取“试点先行、全面铺开”的方式,积极探索土地经营“双向流转”机制、“721”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土地托管”和“土地银行”4种土地流转模式,全县共流转土地22.7万亩。同时,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资金、技术等要素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托管土地,构建起“公司+基地+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民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农户参工、年底利润分成”等一系列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土地流转破解了‘谁来种地\’‘种地效益低\’‘土地碎片化\’的难题。”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更为重要的是,这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等都有促进作用。

D

昔日“东南飞”今朝“燕归巢”

近年来,邻水县大量年富力强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村人才缺失、理念守旧、技术匮乏等,严重制约农村发展。

为此,该县出台新措施,优化大环境,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引导农民工带资金、技术、经验、信息等返乡创业。渐渐地,进城务工的人回家了,企业老板回来了,优秀人才也回来了,出现“回归潮”。

黎家乡搭界寺村身残志坚的黄文建大学毕业后,在重庆一企业当高管,并拥有自己的事业。2013年,黄文建主动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工作与城市生活,回到偏僻的搭界寺村当“农夫”,投资创建“黎家乡残疾人扶贫创业园”和文唏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

“我选择回乡创业,主要看中农村发展机遇多,以及政府在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有支持政策,让我有机会在农村这片广阔的舞台上大展拳脚。”黄文建说。

在邻水,像黄文建一样返乡创业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怀着浓浓的乡情,抓住家乡发展的机遇,带着资金、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回到家乡奋斗,为邻水农业发展作贡献。

近年来,邻水县制定《邻水县返乡创业扶持办法》《关于印发邻水县农民工回乡创业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鼓励支持全民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从项目服务、用地政策、税费减免、资金帮扶等方面构建起农民工回乡创业政策支持体系。同时不断搭建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吸引力,激发他们返乡创业的热情;充分利用农业园区、森林景观、乡村聚落等资源,鼓励创业基础好、创业能力强的返乡农民工发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果蔬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

去年以来,全县有1.8万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63个,带动3万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企业非法排污 18名干部被问责

本报讯(申巧容记者雍剑波)近日,广安市纪委监委通报一起环境污染问题违纪典型案件,涉及6名县处级干部和12名科级干部。这1...

邻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邻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