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老太”创业记

广安日报 2018-08-17 05:20 大字

□邻水记者站 刘伟 见习记者 任雨薇 本报记者 徐瑜

“在这段时间,一定要密切关注大闸蟹生长情况,注意养殖场的卫生……”8月8日,记者在邻水县新镇乡仙石村谭老太生态专业合作社看到,业主谭琇之一边查看着养殖场生产情况,一边叮嘱工人要管护好即将上市的大闸蟹。

“太忙了!”查看完大闸蟹的生长情况,谭琇之才有时间坐下来接受记者的采访,“直营水产店马上就要开业了、新引进的大闸蟹品种即将投放,此外,我还得管理几家餐饮店……”

今年43岁的谭琇之是邻水县新镇乡人,婚后一直在达州市大竹县经营服装生意。“2011年左右,受网购的影响,我的服装店业绩下滑严重,那时,我就在考虑转行了。”谭琇之说,经过多次考察,她决定经营餐饮行业,随后,便在大竹县开办了农家乐。

在经营农家乐的过程中,谭琇之发现顾客对食材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于是,她将目光锁定在生态农业上,并开始寻找合适的基地发展产业。

2013年,回乡探亲的谭琇之经过考察,最终将产业投向了自己的家乡。谭琇之立即聘请技术人员到新镇乡仙石村,对当地土壤环境进行考察、测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当地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土地流转,谭琇之承包了400余亩田地和荒山,开始了又一次创业。

时值春耕时节,为尽快地开垦荒地,谭琇之背上帐篷,在荒地里“安营扎寨”。为了赶进度,有近20年时间未下过农田插过秧的她,挽起袖子和工人们一起完成了水稻栽种;此后,她又扛起锄头,与工人们一起栽种了20余亩红心猕猴桃。一个春天下来,谭琇之足足瘦了15斤,手上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2013年秋天,谭琇之开始涉足大闸蟹养殖行业。她耗时半年,到安徽宣城学习了大闸蟹养殖技术。2014年初,谭琇之的大闸蟹在新镇乡“安了家”。

大闸蟹对水质要求高,在碱性水质中无法生存,而水塘中的谷桩和杂草在腐烂后会让水质呈碱性,不利于大闸蟹养殖。为了节约人工成本,谭琇之再次挽起袖子下水田拾捡杂草。有些田地中的淤泥较深,会让人陷入泥潭。有好几次,谭琇之陷入泥潭后被人及时发现,才将其拉了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5年努力,谭琇之的生态农业基地初具规模,她还利用基地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产业,成立了谭老太专业合作社,并在邻水、大竹建立了直营店。

“现在,基地的产品不仅供应自己的农家乐,还送往城里的直营店销售,很受欢迎,基本上是供不应求。”谭琇之告诉记者。

生意越做越好,谭琇之也在不断更新着基地的产品。下个月,她还将引入大闸蟹新品种“六月黄”。

在事业获得不断壮大的同时,谭琇之也没忘记身边的老乡。目前,谭琇之的农业基地吸纳了20余名贫困村民务工。“在农业基地务工,我们夫妻俩一年的收入有近5万元。”仙石村村民谭贵堂告诉记者,因为自己体弱多病,才导致家庭贫困,2013年,他将自家的5亩地流转给谭老太专业合作社,和妻子一起成为基地里的工人,一家人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在不远的将来,我希望能把‘谭老太\’做成邻水生态农业的一张名片。”谭琇之信心满满地说。

新闻推荐

争创文明城市提升群众获得感

本报讯(魏正秋邻水记者站孔虹)8月8日一大早,鼎屏镇万泰翡翠城小区,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听小区里德高望重的胡家国老人“讲课”。...

邻水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邻水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