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武:种有机水稻领村民致富

广安日报 2018-07-16 03:31 大字

□邻水记者站 曾涛 本报记者 王林

7月11日,邻水县兴仁镇古邻村举办了一场宴席,村民围坐了10桌,庆祝稻田里的罗非鱼丰收。三年前,一个名叫朱洪武的年轻人来到村里对村民说,要带领村民发展有机水稻。“年轻娃懂啥子叫种田,不用化肥不施农药咋种水稻?”村民纷纷发出这样的嘲讽。不过三年后的今天,村民都说,要感谢这个年轻人,转变了他们的观念,还带着他们致了富。

2015年春天,31岁简阳人朱洪武到邻水县买土鸡蛋。“大山深处的土鸡蛋才是真正的土鸡蛋,营养价值高。”朱洪武来到邻水县兴仁镇,当地老百姓这样告诉他。让朱洪武意想不到的是,这次邻水之行,他不仅买到了几百枚土鸡蛋,还有另外的发现。

朱洪武长期从事农业种植,并跟随师父研究新型有机水稻。朱洪武在邻水走访时发现,邻水县三山夹两槽的特殊地形,适合优质有机水稻的生长。“从土壤来看,矿物质含量较低,土壤肥沃;三山夹两槽的地形,灌溉水源便利;沟槽里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水稻延长生长期。”朱洪武带着专家团队,对在邻水种植有机水稻进行了科学地分析和研究。

既然邻水县有种植有机水稻的天然优势,那么说干就干。朱洪武在柳塘、九峰等乡镇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开始搞实验田。“不用化肥、不撒农药、不用除草剂,保证水稻绿色有机无害。”朱洪武说,在第一年的实验中,同样验证了邻水县大部分地区适合种植他们团队研发的优质有机水稻。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朱洪武遇到了新的问题:大面积流转土地种植,土地流转成本高,田间管理人工投入大,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水稻项目来说,这是致命的瓶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朱洪武思前想后,想了多种办法。朱洪武也明白,农民的田不能乱动,这是他们生存的基础,不管搞什么项目,一定不能让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

经过深入分析,朱洪武找到了一种解决途径。利用“流转返租”的模式,带动村民一起种水稻。具体流程为:村民名义上把土地流转入股到朱洪武的有机水稻项目里,自己却不产生任何费用。朱洪武帮村民犁田、培肥,并提供水稻种子和日常管理技术,村民负责种植水稻。水稻收割后,朱洪武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对村民收获的湿稻谷全部收购。其中最重要的是,村民在种植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朱洪武的技术要求进行种植和管理。

朱洪武将这一想法告诉村民,村民纷纷表示不认可。“你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懂啥子叫种田,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能有好大收成?”古邻村62岁村民陈远东发出了这样的质疑。面对质疑,朱洪武也没有反对,他明白,只有让村民看到实际的效益,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加入自己的团队。

朱洪武首先找到村上的种植大户陈华元,与其签订合同,如果种植有机水稻收入不如普通水稻,他愿意翻倍赔偿差价。种植的第一年,陈华元的17亩田获得丰收,与普通水稻相比,有机水稻为他共增收7000多元。

陈华元的丰收,村民羡慕得红了眼,纷纷要求加入朱洪武的种植团队。如今,古邻村已有71户农户共200余亩水田种上了优质有机水稻。为了保证有机水稻质量,朱洪武已经连续两年向田里埋入农家肥,并在田间地头安装监控,要求村民按照合约进行种植和管理。

陈华元算了一笔账,与种植普通水稻相比,种植朱洪武的有机水稻,不仅节约了种植成本,提高了产量,水稻的价格还更高。“不用自己犁田、不用买种子、化肥、农药、除草剂,一亩田可以省200多元。”陈华元说,种植有机水稻,投入生产成本更少,每亩田反而可以多赚400多元,这是村民都乐意接受的事情。

目前,朱洪武有机水稻“流转返租”种植模式已在邻水县九峰、兴仁、王家、三古等8个乡镇推广,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对于下一步打算,朱洪武说,他将完善有机水稻产业链,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生产销售模式,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待品牌打响后,再将部分利润返给村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让农民通过土地致富。”朱洪武说。

新闻推荐

筑牢汛期道路交通安全防线

本报讯(冯文杰邻水记者站刘伟)入夏以来降雨频繁,为进一步加强汛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

邻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邻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