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兴产业 王家镇助农增收奔小康
□邻水记者站姜慧本报记者周文平
近年来,邻水县王家镇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紧扣农民增收中心任务,在发展水稻种植、油菜种植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建立产业基地,辐射带动贫困户发展水产养殖、羊肚菌种植等特色产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黑花生:鼓起农民钱袋子
王家镇位于邻水县东北角,幅员面积56.3平方公里,全镇有耕地面积17062亩,土地肥沃。多年来,该镇形成了以水稻、油菜、花生等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的主导产业。
不可否认,传统农业存在着产量低、收入低、风险大、规模小等缺点,在新形势下,应当怎样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呢?王家镇党委政府坚持市场化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水稻制种产业,提高粮食产值,亩均收入2200元以上。同时结合“一村一品”,发展黑花生300余亩,种植西瓜400余亩、板栗400余亩、药材600余亩、香椿200余亩、核桃200余亩,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寒安村6组村民陈相全就享受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福利。今年,陈相全种植的两亩多黑花生和普通花生已经采收,共有700余斤。“黑花生的产量虽然与普通花生差不多,但售价每公斤14元左右,比普通花生高一倍。”陈相全高兴地说,仅种植黑花生这一项就能为家里带来4000余元的收入。
龙虾:让荒田变基地
10月14日上午7时,60岁的游世明像往常一样,到位于王家镇会龙村2组的龙虾养殖基地喂养龙虾。“在这里打工,一个月有1000多元,对我们这种贫困家庭来说已经算不错了。”游世明对记者说,他的儿女已去世,他与老伴一起抚养着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家里十分贫困。
今年6月,业主林建成在会龙村承包了50多亩地用于发展龙虾养殖,并优先聘请当地贫困户在此务工,游世明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工作还是挺轻松的,主要就是清理杂草、查看水质、喂龙虾。”游世明说,在养殖场打工的同时还能照顾家里,他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通过土地流转,曾经的荒田建起了小龙虾养殖基地,获得收益的不止游世明一家。6月初,会龙村25户农户一次性领取了2017年和2018年两年的土地租金,个个喜笑颜开。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以前的荒田现在竟然变成了宝地。”王家镇党委书记李族云说,以前之所以没有把荒田利用起来,主要是缺乏技术和资金。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村里终于实现了特色养殖产业的发展。
“听说以后要成立合作社,我们还可以分红,我们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多亏了政府引进业主、发展产业!”游世明高兴地说道。
羊肚菌:开启“致富门”
10月13日下午,在石佛村4组羊肚菌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除草、开沟,为羊肚菌种植做着准备。
羊肚菌是一种名贵食用菌,素有“菌中皇后”的美称,与松茸、灵芝、冬虫夏草一起被称为“四大菌王”,其菌盖部分含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由于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故名羊肚菌。
“羊肚菌在每年9月至12月播种,次年3月至4月采收,一年只能栽培一季。”石佛村羊肚菌种植基地负责人曾毅告诉记者,羊肚菌产量十分有限,因此,其干品每公斤售价在1300元到3000元不等,市场前景十分好。
据李族云介绍,羊肚菌种植效益超过了传统农作物,“包含土地租金、人工投入在内,种植羊肚菌的成本每亩在7000元至1万元,每亩产出有100多斤,按照预期,一亩土地产出的羊肚菌大约能卖两万元。”因此,该镇积极引进业主,发展羊肚菌特色种植,希望通过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投产,带动当地1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实现脱贫致富。此外,农户也可以通过管养基地的菌种,每年获得5000元的固定收入。
记者了解到,王家镇通过规划产业发展、落实扶贫政策两种手段,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减少支出,截至去年底,全镇已脱贫514户、1474人,全镇人均年收入也由2000元增至3975元。今年计划脱贫60户、158人。
“下一步,王家镇将按照‘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思路助农增收致富。即:一个场镇建设、两大养殖产业(猪、兔)、三大种植产业(羊肚菌、银杏、桃李)、四条道路、五个贫困户脱贫、六大特色产品(优质水稻、油菜、花生、蜂蜜、板栗、李子)。”对于未来的发展,李族云胸有成竹,“全镇将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更多老百姓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立体大交通构筑发展“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邻水交通建设发展综述
环城线。邻垫路蜿蜒如玉带。桥梁建设便民利民。抢修公路。养护道路。邻水汽车客运中心即将投入使用。高速公路邻水西出口。□刘波文芳齐邻水记者站刘伟文/图10月,走进邻水,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柏油路...
邻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邻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