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绘出现代农业新画卷
柳塘乡大河坝村产村相融美景。
(本报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机械化收割水稻。
标准化脐橙处理线。
坛同镇百合中药材种植基地。
□邻水记者站熊兴文姜慧
近年来,邻水农业按照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建设川渝特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打造全国脐橙强县目标,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走好生态路,着力发展优质粮油、脐橙、生猪、蔬菜等主导产业以及草食牲畜、茶产业、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推进现代化农业进程,取得明显成效。
打好特色牌特色产业迅猛发展
近日,观音桥镇倒朝门村村民李恒忠又来到了自家的柑橘园里,查看今年嫁接换种的420亩柑橘树。看到柑橘树长势良好,李恒忠喜笑颜开。
李恒忠承包的果园始建于1989年,面积1670亩,是邻水县较早的柑橘种植园,园中的多数果树都有近30年的树龄。由于品种老化,品质降低,他家的脐橙已不能适应市场对优质水果的需求,售价不断下降,除去人工费、肥料费等所有开支后,如果稍有管理不当,就会出现亏损。
邻水是脐橙之乡,像李恒忠家这样的老果园,全县不止一个。为了提升邻水脐橙的品质,帮助果农稳定增收,从而推进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近年来,邻水县农业部门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引导辖区果农调整种植结构,更换市场销路好、效益高的其他脐橙品种。
2014年,在县农业局的帮助下,李恒忠果断将果园里1000多亩老果树嫁接成纽荷尔等优良品种。2016年,更换品种后的脐橙开始试挂果,优良的果品为他带来了丰厚的效益:单价4元每斤,即便是试果期,他都卖了约200万元,这是以前收入的两倍。
初见成效后,今年初,李恒忠就把剩下的420亩老果树也嫁接了新品种,对于未来的收益,他充满了期待。
据袁市镇天华山脐橙园业主吕仕平说,今年,他也把园里的1200亩脐橙老品种换成了纽荷尔等新品种,发展优质水果满足市场需求。
李恒忠、吕仕平紧跟市场,积极发展优质品种柑橘,仅是邻水县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按照“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攻方向,邻水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全县优质粮油、脐橙、葡萄、茶产业、山地特色种植养殖等一大批具有区域性品牌以及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在全县遍地开花,成为广大农民增产增收的新模式。
产业发展,基础配套。该县按照“田成方、土成型、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设施全”和“田网、路网、水网、机网”“4网”同步建设要求,先后在九龙、袁市、复盛等乡镇建成“千斤粮万元钱”现代农业粮经复合基地12.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5.27万亩,全县优质粮油生产基地规模达30万亩。每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34万亩以上,油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万亩以上。
柑橘产业主打,因地制宜,“一乡一品,一村一色”。目前,邻水县已建成万亩柑橘产业基地12个,种植面积达34.6万亩(其中,脐橙面积27.2万亩),产量14.5万吨,总产值5.8亿元;万亩蔬菜产业基地两个,每年蔬菜复种面积达45万亩,年产量近80万吨,产值10亿元;茶园8个,茶叶种植面积5000多亩,每年可产有机茶6万斤左右,产值近3000万元。新(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05个,建成生猪、鸡、牛、羊、兔等畜禽规模化标准养殖场(小区)786个,年均出栏生猪86万头以上,禽705万只、牛1.61万头、羊9.36万只、兔48.63万只,年人均牧业增收102.4元;建成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基地8个。此外,葡萄、猕猴桃、李子等其他特色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为了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该县还通过建起农村电商服务站点,与当地村民建立合作关系,帮助他们销售土特产。在全县建成果蔬贮藏窖、通风库、冷库等367个,引进、建设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户。通过冷藏保鲜、错季销售,延长农产品贮藏期、加工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延伸。
念好“山字经”农旅融合成增收新引擎
10月14日中午12时许,观音桥镇六合寨村4组村民杨修荣与妻子正在自家兴办的民宿里忙着做饭,不一会儿,一盘盘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菜就端上了客人的饭桌。“周末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今天的8桌是客人前两天就预订好的,明天还有10桌,房间也全部预订完了。”杨修荣开心地说,两年前就连走亲戚窜门都需要借钱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从去年10月开始,每个周末他们家至少可以收入5000元。
杨修荣一家的改变要从邻水县建设柑子——观音特色效益扶贫环线开始说起。近年来,为推进产业扶贫,邻水县连接柑子、观音桥两镇8个贫困村,建设30余公里的产业环线,布局脐橙、花椒、李子、桃子等产业。就在这两三年间,杨修荣所在的六合寨村经历了华丽嬗变,杨家湾更是因为保留了上百年历史的土墙房而声名鹊起。也就在这时,杨修荣看到村里发展的希望,他毅然辞去工作,回家乡建起了民宿,从此,一家人吃上了“旅游饭”。
“在邻水,通过发展民宿经济吃上‘旅游饭\’的,不只是杨修荣。”据该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邻水多山,境内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由西向东平行展布,形成“三山夹两槽”的独特地貌。天然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山地资源,凭借这种优势,全县大规模发展经果林、开发乡村旅游站点,使更多的村民依靠产业发展吃上了“旅游饭”。
在柑子镇,缪氏庄园集绿色餐饮、红酒文化、生态种养等为一体,大力发展产业,不仅解决了当地300余名农民常年就近就业,也通过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探索了一二三产业复合业态发展。
石滓镇中城寨村地处川渝交界处,紧邻重庆垫江县澄溪镇旅游景点华夏牡丹园。便利的交通条件,黄花梨、脆皮李、猕猴桃等10余种特色农业产业作支撑,还有明月山适宜康养避暑的气候条件,以及古代驿道、明清古寨等一批人文遗址等,为该村走农旅结合之路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在城南镇芭蕉村、丰禾镇五华山、袁市镇袁市庙村、甘坝乡联合村……也纷纷结合地理环境优势发展康养、旅游产业。
回首近几年,邻水以农业为依托,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如今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让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旅融合已成为邻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总的来讲,近年来,我县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民的腰包是越来越鼓了。”县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说。
走好生态路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日前,袁市镇盛世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村办集体公司签订的一份合同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合同上写道:“合作社对村里种植的优质绿色水稻,按高于普通水稻的价格收购,同时,在以往的利益分配基础上,合作社还在大米的销售环节将收入以3:3:4的利益分配机制,给予村民和村办集体公司各3成的利润,鼓励村民多用有机肥代替化肥,多种植优质绿色水稻。”
邻水是农业大县,每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34万亩以上,如何实现农业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并打造绿色品牌,一直是该县农业部门探寻的目标和方向。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使用有机肥便是该县农业绿色发展的探索之一。
自2006年起,邻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行动至今已有11个年头,到目前为止,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已达160万亩。“通过项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技术和指导,掌握了科学施肥的方法,逐步转变了盲目施肥习惯。”邻水县农技站站长彭政文说。
盛世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方智勇通过近几年对配方肥的使用以及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深入了解后,就对其“赞不绝口”。2016年,方智勇提出了合作社流转土地增施有机肥,打造“滋心源”绿色优质大米的设想。目前,由该合作社“流转+托管”的1万余亩土地,80%左右都采用增施“有机肥+配方肥”的技术模式,实施稻秆还田,改变原有的常规施肥方式。
方智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今年的收割情况为例,每亩施用商品化肥的稻田,按亩产1200斤计算,需施化肥100公斤,1.3元的收购价,产值是1560元。而每亩施用配方肥的稻田只需施肥40公斤,亩产就能达到800斤,2.5元的收购价,产值是2000元。再加上绿色优质大米在销售环节中的分红,这样一来,使用测土配方施肥不仅减少了化肥在土地上的用量,还让农户降低了成本,在产值上更是远远高于常规施肥。
“缺什么补什么,吃饱不浪费,自然不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彭政文如此比喻道。
在袁市镇,为了减少使用化肥,天华山脐橙园则采用了自制生活有机肥施肥的模式。10月16日,记者在业主吕仕平的带领下走进该果园,刚入园区口,一股浓烈刺鼻的气味就扑面而来。吕仕平告诉记者,这是工人在施有机肥所致。“这个有机肥采用猪粪+油壳+果粉+糠+黄豆+黄糖+牛奶等近10种生活肥料混合发酵制成,是根据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果园耕地土壤进行取土化验分析,针对土壤养分状况提出具体施肥建议制成的。”吕仕平说。
彭政文告诉记者,这种模式有几个好处:一是降低了成本;二是绿色环保;三是吸收更快。
此外,记者还看到,偌大的果园,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盏杀虫灯和一块黄板。彭政文说,这也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一项实用新技术,目前全县通过“空中点灯(杀虫灯)、园内插板(黄板)、树上挂盒(螨盒)”的方式,绿色防控面积达15万亩。
推进化肥减施增效,让绿色生产向纵深发展,盛世种植专业合作社、天华山脐橙园的做法并非个例。彭政文认为,通过多年的项目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观念已深入人心,已在全县广大农民群众中形成了自觉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自觉施用配方肥的良好氛围。
从取土调查、测土化验到田间试验,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再到特色作物的推广应用,邻水现代农业的绿色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新闻推荐
立体大交通构筑发展“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邻水交通建设发展综述
环城线。邻垫路蜿蜒如玉带。桥梁建设便民利民。抢修公路。养护道路。邻水汽车客运中心即将投入使用。高速公路邻水西出口。□刘波文芳齐邻水记者站刘伟文/图10月,走进邻水,一条条宽阔整洁的柏油路...
邻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邻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