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入厂 广安三线建设的水源问题

广安日报 2022-01-23 00:49 大字

溪口地区供水井孔分布图。

□段德强 文/图

三线建设初期,由于坚持“靠山、隐蔽、分散”的选址方针,企业多在位置隐蔽、交通不便、人迹稀少的山区,因此在通电、通水、通路的“三通”阶段,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其中尤以水源问题最为突出。

广安10家三线企业中,除永光厂临近渠江、西玻厂临近嘉陵江、华光厂临近天池湖,有充足水源保障外,其余7家企业可谓深受供水问题折磨。为解决建设初期施工和生活用水,各企业因地制宜、各显神通,有的修建抽水站、清水池,有的在溪河上修筑拦河坝,有的采取打深井取水。但好景不长,新的用水问题很快来临:一是建设不断推进,人员不断增多,用水量供不应求,而华蓥山地质复杂,地下水渗漏严重,水源短缺现象十分严重;二是随着华蓥山地区煤矿开采逐渐泛滥,对地表和地下水源影响明显,水质变差,导致企业原有的水源污染严重。

面对新的问题,企业不得不进行二期、三期甚至四期水源工程。如江华厂1965年在溪口河上修建简易抽水站取水,出现水源不足;1966年修建溪口河拦河坝,通过过滤层、净化池处理,后期泥沙淤塞、污染严重;1970年工厂下大力气修建了五岔沟转水池两座,厂区高位水池1座,架设输水管道8480米,后又出现水源渗漏不足;1973年—1977年,先后在溪口打井9口,增设输水管道5330米,水泵房9座,沉淀池1座,才算勉强解决了水源问题。又如金光厂1965年在观音溪筑坝取水作为第一水源,因煤矿污染,不能作为生活用水;在饮马河筑坝取水作为第二水源,因泥石淤积,水量小,无法满足需求;1967年,引观音溪溶洞泉水,架设管道作为第三水源,同样因煤矿开采,水质污染;1980年,建设了从岳池县中和镇渠江上游取水工程,途径2个县的5个乡镇、9个大队、22个生产队,管线长16.4公里,配套800吨、2000吨水池各1个,用水问题才得到解决。但取水成本耗资巨大,取水工程用电负荷增加了4倍,净增负荷400KW,年耗电净增80余万度,且管线太长维修管理十分困难。

引水工程最为艰苦的要属红光厂。1965年—1966年,红光厂由钻探队打出两口深井,加上附近猴儿沟取用的地表水,勉强能保证工业和生活用水。至1976年,平均供水量约930吨/日,而工厂生产、生活用水量已达3750吨/日,长期缺水已严重影响职工生产和生活。同时原有水源受小煤窑影响,污染严重,尤其是生活用水浑浊不清,人畜粪、虫子时有发现,大肠杆菌等细菌指数远远超过标准值,职工和家属长年饮用,每年夏秋季节发病率很高,严重威胁了职工身体健康。面对这一实际困难,红光厂将生活、生产用水问题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1976年,红光厂抽调了中干、技术人员、工人共25人组成引水办公室,不畏艰难,历时6个月跑遍了广安县13个公社,调查了江河、地下、地表14个水源点。经过反复测量和设计,最后选定在桂兴公社东南侧山窝洞坪S414号泉水处建设引水工程。该地距红光厂11公里,海拔595米,水源管线全长8.5公里,要经过3处山口,穿越主干道公路4处、15米宽的河道1处、堰塘1个,需打隧洞3个,建6米以上大型管墩30个,挖管线沟最深达7米。施工现场不通公路,全靠人拉肩扛,整个工程运往现场的器材、机械、管子等重达3100吨,引水工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在基建中实属少见。整个工程耗时一年半时间,投资110余万,1979年底正式通水,结束了红光厂长达13年的缺水历史。

在引水工程建设过程中,红光厂职工在驻桂兴部队和当地群众的支援下,发扬了不怕苦、不怕死的顽强战斗精神,不计条件好坏,不计分内分外,不计时间长短,争时间、抢速度,打着火把、点着煤油灯,日夜奋战,克服了重重困难,工期比计划提前了一年零七个月,胜利完成了整个工程的建设攻坚任务。然而,由于水源地附近又出现煤矿开挖,水源流向改变,从1983年起水源问题再次凸显,枯水季节水量不足2000吨,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水源问题反复成为工厂的大隐患。

因水源问题给企业带来的生产生活影响是非常明显的。1972年,燎原厂首次接受国家下达的军品生产任务——交付300万发7.62mm枪弹,就在工厂准备全力以赴、大展拳脚的关键时期,供水问题成为制约瓶颈。燎原厂的设计方案是由长城厂供水,每昼夜只能供水60吨,根本不能保证生产用水需求,而且生活用水必须为生产让路,生活上经常出现断水、缺水,工厂职工和大队社员争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为了解决水源问题,厂里派出代表与生产队谈判协商、签订协议,解决互相争水问题。为保证生产用水不中断,燎原厂党委副书记李逢春独自在山上水源地蹲守几个深夜,使全厂职工看到一个老党员关心工厂建设的主人翁精神,大家受到极大鼓舞和鞭策,纷纷克服困难、节约用水,做到“先生产,后生活”的要求,才慢慢度过了缺水关。

三线建设时期,单是水源方面的问题就有很多,另外诸如电力不足、交通不便、住房紧张等问题也一直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的三线人最能清楚明白。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一代代三线人秉持着精神高于物质、生产先于生活、集体大于个人、奉献多于回报的家国情怀,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铸就了新中国史上的三线丰碑。

新闻推荐

村头院坝协商会 群众有事好商量 华蓥市搭建基层小微协商平台助力基层治理工作小记

□陈兴聪华蓥融媒周松林去年以来,为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华蓥市全面开展“...

华蓥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蓥,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