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方言中的“匠”
□夏孟珏
开栏的话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悠久历史和地域文化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它是一种表明自身归属感的普遍工具,是连接游子的思乡情结和故乡情感的纽带,是已深深融入到我们血脉之中的一种传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一方人的讲话方式和风格,恰好就反映了那一方水土的气息。广安话乃至四川话,虽同属北方语系,但音调却与普通话相差了不少,其独特的词义和悠长的意味更是令初来乍到的外地人难以理解。然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地方的方言交流已逐步被汉语普通话取代,有些方言语音、语调慢慢被普通话同化,甚至有些方言词汇濒临失传。因此,为保护地方方言的发展,增强民众对本地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本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报开设“趣说广安方言”栏目,刊发由本地文人夏孟珏撰写的对广安方言进行回顾、解读、阐释的系列文章,与读者共赏。
“匠”,在新华词典上有两个义项:工匠;指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第二义项,词典上限定一般是书面语言,并且肯定是褒义词,举的例子是:宗匠;文学巨匠。
按循常例,广安方言中把各种凭制作之类手艺吃饭的工匠都称之为什么“匠”,这与通行语言没有什么不同,如:铁匠、木匠、石匠、土匠(舂制土墙者)、篾匠、补锅匠、骟猪匠、车碗匠(瓷器厂制作碗坯者)……
然而,却又与通行语言不同,广安方言把好多不是工匠的人也称之为“匠”。“匠”在这里的意思大概是“……的人”,这其中,大致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其一,某种职业者的别称或对某类人的方言称谓。如:
教书匠 旧社会教师的别称。那时候,教师并非“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职业也并没有被人看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当时学校实行聘任制,教师由校长每学期一聘,寒暑假教师都要尽力活动,争取得到下一学期的聘书,人称之为“打六腊战争”。教书没本事又没关系的人往往求不到位置,只好另谋他就。新中国成立后,教师端上了“铁饭碗”,社会地位也大大提高,“教书匠”这个称呼基本上再无人提起。不过,现在有的教师还把它作为戏谑的自称。
刀刀匠 也称作“刀儿匠”,指动手术的外科医生,这称呼明显带有戏谑的成分。作为外科医生,一把小小的手术刀为患者解除病痛,救死扶伤,这无疑是件伟大的事情。然而,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在人身上动刀刀的还不如在猪身上动刀刀的吃香。现在好了,医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较好的待遇,称职的医生成了真正的白衣天使。
抓抓匠 指中药铺里抓中药的伙计。他们要看着药单子(处方),从中药柜密密麻麻的小格子中,准确地抓到需要的中药,放到戥子秤上称。手艺好的抓抓匠,往往一抓一个准,药单子上需要几钱(现在是“克”),抓到手的正好是几钱。以致有的老抓抓匠干脆不用秤,伸手把各味中药抓到纸上,包好完事。若不相信,要复称,抓上戥子秤一称,保险没差错。正因为如此,那时人们要到药铺买中药,都说是去“抓药”。
锅儿匠 并非指铸锅或补锅的匠人,而是指炒菜的厨师。厨师的手艺,除了处理好食材、调配好佐料之外,掌握好火候最为关键,而火候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锅儿是否“玩转”。炉火熊熊的灶前,他们右手拿炒勺,一口锅端在左手,根据火候需要,上下翻簸,左右腾挪,锅中食材翻腾飞舞,甚至窜起腾腾火苗,看得人眼花缭乱。一会儿工夫,翻锅装盘,大功告成,一盘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即可端到食客面前。
收荒匠 过去,称废品为“荒货”,所以收废品者就得了这个称呼。现在的收废品者往往蹬着三轮车,用手提喇叭高声招揽生意,他们最愿意收的往往是各种废旧电器、废塑料、纸板之类。过去的收荒匠不是这样,都是挑着竹编的秧篮一样的担子,上面挂一杆秤,慢悠悠地走街串巷,拖长声音大声吆喝:“破铜烂铁、鸡毛鸭毛拿来卖——”他们其实什么都收,破铜烂铁、旧书报、废电池、牙膏皮、旧棉絮、鸡毛鸭毛等等。他们不怕生意小,收一样东西,一两分钱,顶多几角钱。将收来的废品交到收购站,一天下来,有个块儿八毛的落头(利润)就不错了。
打猎匠 本地方言中对猎人的称呼,本地歇后语就有“沟子上别死老鼠——冒充打猎匠”的说法。农村在集体化生产以前,很多地方有荒草坪、杂树林,其间常有小型野物出没;华蓥山上,更有大些的野兽。本地其实少有专职的猎人,打猎的往往是城镇居民或农民,在夜晚或农闲时节,牵着猎狗,带着火药枪和一些器具前去打猎。方言称打猎为“撵山”,本地品种的棕黄色猎狗也被称为“撵山狗”。收获的多是斑鸠、野兔,有时还有“毛狗”(狐狸之类,现已绝迹);若上了华蓥山,还可打到狗獾、聋猪、麂子等大一些的野物。
打鱼匠 本地方言中对渔夫的称呼。本地也少有专职的渔民,往往是人们抽空到嘉陵江、渠江或一些小河去打鱼,经常打鱼的人就会得到这个称呼。有些打鱼匠有一条小得可怜的渔船,胆怯、不会水的人肯定不敢上;有些打鱼匠无船,就在岸边撒网或扳罾。当年江河水质极好,鱼多且品质极佳,“一鳊二岩(岩鲤)三青波”鲜美无比,江团、白鳝、青鳝等名贵鱼种更是人间难得的美味。此外,还有一种打鱼匠,有技术、有大网等器具,专门为养鱼塘、水库提供捕鱼服务,要么得工钱,要么打上的鱼按比例分成。
打尔匠 本地方言中对常年习武且功夫较好者的称呼。自古以来,以强身、抗暴、自卫为目的,民间习武者众多,有些是家族、家庭传承,有些是拜师学艺。科举时代,不光有文考,也有武考,清代广安州志载,广安习武者考为武进士、武举人的共19人。广安的武术流派有化门拳、洪门拳、蚕(缠)闭门等八九种。不少打尔匠除了武艺高强,还兼有接骨斗榫、治疗跌打损伤的神奇功夫,治疗骨伤不开刀,不上钢针、螺钉,其医术往往比西医更为民众所信赖。如今,国泰民安,原先的练武目的已不复存在,打尔匠已接近自然消亡。然而,为了健身,大众的武术活动,如太极拳、太极剑等却日益普及,开展得轰轰烈烈。
摸包儿匠 本地方言中对扒手的称呼。过去,扒手小偷相当猖獗,扒窃俨然成为一门手艺,好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民谣:“××地,坎坎脚,扒尔就有一大桌,老的还没死,少的又在学。”那时候,无论县城还是场镇,街道都很狭窄,当场天人多拥挤人挨人,稍不注意,就会被摸包儿匠扒去了钱包。如今,社会和谐,治安秩序良好,就很少看到和听见扒窃的事了,“摸包儿匠”这个称呼也渐渐被人淡忘。
其二,指性格或为人处世方面有某种显著特点的人,用法上明显带贬义,有的甚至是直接骂人的称呼。如:
咧(liá)白匠 指夸夸其谈、话多的人;也可指说空话,不付诸行动的人。
办蛮匠 指横蛮、固执,不讲道理的人。遇到与这种人发生争论,广安人往往会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你是个办蛮匠,和你说不伸,我难得和你说了。”
扯筋匠 指无理取闹,横生枝节,无理说成有理的人。广安人常说:“无论办什么事,最怕遇到扯筋匠,横起打一炮,弄得你哭笑不得,事情还办不走。”
咬卵匠 又作“咬筋匠”,指固执、认死理、喜欢抬杠,或明明有错却不认错,还强词夺理的人。“一口咬得生铁断”,是本地方言中对这种人更为夸张的说法。
呵脬(pāo)匠 指为讨好别人(其中有些是有权有势者)而无原则地为其叫好,或提供帮助、前后张罗的人。呵脬匠的行为又明显不同于助人为乐,而是一种小人做派,民众对这种人鄙视以极,嗤之以鼻。
舔肥匠 与“呵脬匠”有同意,又特别指在言语上善于取悦别人、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之人。
不一而足。从中可以看出,广安的方言词汇,多么富有生动形象的表现力。然而,岁月更迭,世事变迁,这其中许多称谓说法,年轻人闻所未闻,只还在中老年人的记忆中逐渐被淡忘,再难以被人提及。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华蓥市文化馆扎实推进“人民阅卷·广安行动”工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
华蓥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蓥,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