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的足迹邓小平档案背后的故事

广安日报 2020-05-26 07:35 大字

□曾珺 孔昕 编著

编前

从今日起,本报将连载由曾珺、孔昕编著的《伟人的足迹——邓小平档案背后的故事》。该书以历史档案为线索,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57个故事,为读者展现出一位骨血丰满的伟人形象。书中选取的档案,包括手稿、照片、文物等,具有很强的学术权威性。每一件珍贵档案,都是邓小平人生经历的见证,真实地描绘了伟人一生的足迹,折射出他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

1.乡村少年

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州望溪乡姚坪里(今广安市协兴镇牌坊村)一个小地主家庭。

广安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中段的丘陵地带。境内丘峦纵横,连绵起伏。渠江自北向东穿城而过,风景秀美。唐代诗人元稹有诗赞此美景:“渠江明净峡逶迤,船到明滩拽捻迟;橹窡动摇妨作梦,巴童指点笑吟诗;畲馀宿麦黄山腹,日背残花白水湄;物色可怜心莫恨,此行都是独行时。”广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故有“金广安”之称。当地流传着的一首民谣可以证明这里的富庶:“金广安,黄白莹莹然,桑麻榆枣丰,沃野无闲田。金广安,庶民百姓,忠介质朴,不畏水旱,抗拒凶顽,名冠天府,点染好家园。”除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外,广安历史亦十分悠久。春秋时期,广安属巴国,是巴文化发源地之一。秦朝时在广安设县,名宕渠县。宋开宝二年,在渠江县境秀屏山(亦称翠屏山、银顶山)下的浓洄镇置军,取“广土安辑”之意,命名为广安军,隶属夔州路,“广安”地名由此而来。元代设广安府,明清两代设广安州。1913年改设广安县。

邓氏家族在广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据广安县协兴场姚坪里的《邓氏家谱》记载:“一世祖为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广安州新志》中也写道:“邓氏旧志,其先本江西庐陵人。明洪武中有鹤轩者以荐举南京兵部员外入川,遂籍广安州北姚平家焉。”“其祖墓均在姚平,有宗祠。”

邓小平的家在广安县城北面约7公里处,是一座有着典型川东北民居风格的农家三合院,青瓦粉壁,共有17间,当地人称“邓家老院子”。院子坐东朝西,左、中、右三面房子的中间是一个平平的坝子。正东一排房子为正房。正房对面的远处是当地人称的笔架山,房子的四周是茂密的竹林,不远处还有一个水塘。这样的一个院落,凝聚了邓小平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代人的心血。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红色景区,供四面八方的游人参观。正房的门上悬挂的是由江泽民同志手书的“邓小平同志故居”7个大字。

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达,勤劳、俭朴。祖母戴氏会纺纱织布。他们靠着苦心经营,置办了不少家业。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字文明,生于1886年,曾就学于成都法政学校,接受一些新式教育。早年,邓绍昌曾参加当地民间帮会组织——“哥老会”(在四川又叫“袍哥会”),在广安县协兴场的“袍哥会”中先后当过“三爷”“掌旗大爷”(即首领)。辛亥革命时期,他率众参加过广安的武装起义。1914年,他当上广安县团练局长、八县联防副指挥。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当官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邓绍昌任职仅一年多后,他得罪过的一些人重新上任将他撤换下来。无奈,他只得常年逃难在外,家境也随之败落。1936年,不满50岁的邓绍昌客死他乡。邓小平曾这样评价他的父亲:“父业教育,同时又是军政界中人,同时又是一个小地主。”“我的父亲是一个小官僚,是进步党的党员,民国三年我的父亲曾任四川广安县警卫总办,所以家庭当时的生活可谓丰满已极,其后进步党的势力在四川大失败,于是我的父亲亦随之下台,逃难在外约七八年之久,因之,家庭的经济亦随之而逐渐破产。”他的弟弟邓垦是这样评价父亲的:“他属旧社会的人,有旧社会的一些坏东西、坏作风。但他对旧社会不满,对我们兄弟俩参加革命一直采取支持、拥护的态度,从来没有反对过。”

(未完待续)

本版采用的稿件及图片作者,请及时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新闻推荐

工业多点发力 勇挑发展“大梁” 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76.7亿元、增长3%

本报讯(前锋记者站兰林前记者刘定春)公司订单量增加30%,日产成品发动机8000套……最近,四川耀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订单、产量...

华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蓥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