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志气+树新风” 提振脱贫“精气神”

广安日报 2020-05-06 01:00 大字

本报讯 (记者 尹姮)“小康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大家都有手有脚,为什么只想着靠国家资助、他人的施舍过日子……只要我们肯实实在在地干,也能奔向小康!”近日,在华蓥市禄市镇姚家塝村“农民夜校”,年过半百的村民姜银林一改平日的沉默寡言,分享自己的脱贫经验。

姜银林布满皱纹的脸上,充满着自信与阳光。谁又能想到,他在4年前因突发重症身患残疾而灰心丧气。那时,由于失去主要劳动力,姜银林原本富裕的家庭也陷入了困境,在当地政府的鼓励扶持下,他从萎靡中走了出来,与妻子一起搞起了生猪养殖,仅2019年就饲养母猪3头、崽猪17只,让家庭增收2万多元。

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但质朴的话语更加打动人心。当天,在“农民夜校”,除了姜银林,该村自小残疾的王代明、和癌症抗争的王朝海也忍不住聊起了自己的脱贫之路,在一阵热烈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要想过上好日子,主要还得靠自己。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华蓥市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努力培养全市贫困群众的脱贫志气、消除“等靠要”思想。与此同时,华蓥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民夜校”、道德讲堂等平台,组织专业人员、脱贫典型每半月开展一次脱贫政策宣讲、致富技能培训、脱贫先进引领等活动。4年多来,华蓥市共有15.3万名群众听课或授课。

在强志气的同时,华蓥市还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纪律“五下乡”活动,引导贫困群众学知识、学技术、讲卫生、遵法律、守规矩。各个乡镇(街道)将党员干部清扫行动常态化、实行家家户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常设公益性保洁员岗位、每周安排专人督查卫生清扫情况等工作举措写进了新修订“村规民约”中,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育了文明新风、破除了陈规陋习、纠正了不良风气。

“现在把家里打扫干净了,不仅人显得更加精神了,还能给自己‘提面子’。”当得知其家荣获永兴镇“卫生之家”时,永兴镇白家龙村贫困村民黄其笑着说。

新闻推荐

华蓥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实施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让 矿山变青山 矿区变景区

□华蓥记者站游青本报记者康建林4月30日,在华蓥市双河街道的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施工现场,200余名工人正抢...

华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蓥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