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非遗传承瑰宝 宕渠双竹连响把名扬

广安日报 2020-04-24 02:49 大字

宕渠双竹连响舞在各地的表演。

前锋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为学生讲授双竹连响知识。

四川省书香天府农民读书月活动启动仪式上的双竹连响舞表演。

双竹连响舞表演现场。

□宋小平 唐太川 前锋记者站

前锋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宕渠双竹连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锋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

前锋以双竹连响编排出灵动优美的舞蹈,2014年赴法国巴黎参演“中法建交50周年文艺交流活动”,2018年到北京参加全国广场舞集中展演,2019年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舞台,实现广安文化文艺事业历史性突破。

双竹连响已成为前锋标志性文化符号,民间更是掀起学习与传承热潮,前锋获得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连响之乡”的美誉。

本期,将带您一起走进前锋区,了解宕渠双竹连响其中的故事。

宕渠双竹源远流长

寻根源

宕渠双竹连响发源于前锋区观阁镇,是前锋区自远古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

相传,远古时期,古宕渠郡内的广安一带生活着一群土著民族,称之为濮人。濮人猛勇刚烈、劲歌善舞,在与其他民族争夺生产、生活资源的征战中,往往一手拿长矛或短剑,一手持木盾,因而被称为“板楯蛮”。板楯蛮在战斗中挥舞着手中武器,和着战歌节奏相互敲击,发出滚雷般的吼声,创造出宕渠双竹连响的雏形。

明清湖广填川时,楚人将单竹连响带入四川,成为巴蜀大地庆祝节日的重要表现手段。前锋区观阁镇的李氏族人,将单竹连响与本地竹枝舞相结合,最终创作出新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宕渠双竹连响舞。

舞蹈由“兄弟担山”“青龙缠身”“醉打翻天”等基本动作组成,佐以舞蹈队形的变化,在音乐上,使用传统的锣鼓打击乐和川东华蓥山民间流传的《莲花落》为主,挥舞击打连响的声音高低起伏,节奏鲜明,其表演形式自由多样,可单人表演,也可多人组合,具有极强的艺术观赏价值。

在用材上,宕渠双竹连响一般选择华蓥山上多年生长的斑竹,取其中段,长约一米,在两端钻孔并缚上响玲,再配以彩绸丝带。

在舞蹈服饰上,传统的宕渠双竹连响承继了古代板楯蛮的特点。要求头戴面具,上身着黄色中式对襟布扣衣服,肩着兽皮披肩,腰扎兽皮短围裙,手扎兽皮护腕,扎兽皮绑腿。但这一形式从连响传承人李国然起,就开始以染色麻布替代,并沿用至今。

宕渠双竹连响的挥舞与击打,可发出高低起伏,节奏欢快般美妙的声音。竹与铜铃的结合在音效上远胜于单竹连响的镶嵌铜钱,既雄壮热烈,又婉约柔情。彩绸丝带在舞动的旋律中,划出阵阵虹弧,置身其中,宛如隔世。而与舞相和的乡间民调,更似来自于远方的天籁,如陈酿甘洌,古茶悠香。

宕渠双竹连响不仅歌舞美妙,更是一种健身运动。双竹连响对全身的拍打和跳跃,可以活动筋骨,畅通脉络,强健体魄。它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唱词浑厚圆润,舞蹈灵动优美,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中的奇葩。

创历史

双竹连响“响”四方

“一月里来把龙灯儿耍呀(扭啊扭啊莲扭啊荷花一朵莲的儿海棠花),二月里来是百花开呀(扭啊扭啊莲扭啊荷花一朵莲的儿海棠花)……渠江两岸风光好啊(扭啊扭啊莲扭啊荷花一朵莲的儿海棠花),前锋儿女斗志昂(扭啊扭啊莲扭啊荷花一朵莲的儿海棠花),劈波斩浪新跨越(扭啊扭啊莲扭啊荷花一朵莲的儿海棠花),前锋明天更富强(扭啊扭啊莲扭啊荷花一朵莲的儿海棠花)……”

每天傍晚,走近前锋城区的各个广场,耳畔总会响起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感极强的双竹连响声,广场上跳跃着的那些整齐的队伍、灵动的舞步、轻捷的身姿、艳丽的服饰,让这座新兴的城市充满着欢歌笑语。“生活无忧,畅享盛世,健康第一,怎能不翩翩起舞?”舞者们笑容满面,舞姿翩跹,让路人无不驻足。

自古以来,老百姓都是“以歌为媒,以舞集群”。人们在歌舞中进行情感交流、道德教化、团结邻里,宕渠双竹连响也早已成为了前锋当地乡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川渝民间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大批以双竹连响为基础而编排创作的精品节目相继推出,也使宕渠双竹连响声播八方、名扬海外。

2014年1月,前锋宕渠双竹连响表演队曾代表广安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参加中法建交50周年文化交流活动;2018年11月,作为四川省唯一的一支代表队,赴北京参加了“2018全国广场舞北京展演活动”;2019年除夕之夜,宕渠双竹连响更是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2014年10月,前锋区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连响之乡’”;2016年,“宕渠双竹连响”被列为广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宕渠双竹连响把广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以及广安人热情、大方的形象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是对广安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肯定,也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前锋区文化馆馆长李革介绍说,未来,前锋区将打造“宕渠双竹连响”系列文化品牌,创建品牌效益,为广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人人争当连响舞者

重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文化正逐渐走向衰落。宕渠双竹连响舞也不例外,为了使这一古老的文化得以延续,就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近年来,前锋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宕渠双竹连响等传统技艺加以保护,使其能更好地延续和传承。

4月22日10时20分,下课铃声一响,前锋区得胜小学的学生就有序来到操场,开始了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其中,3分钟的双竹连响舞蹈是大课间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孩子们挥舞与击打着手中的双竹连响,整齐而有节奏,动感而又不失美感。

得胜小学是前锋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该校以宕渠双竹连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把自编的双竹连响表演节目《丰收》融入到学生的大课间活动中。

“学校秉承文化育人理念,致力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力、物力上提供保障,将‘宕渠双竹连响’融入校园文化中;在艺术、体育活动中突出形式多样性,创新开展大课间活动,让学生在一项既有优美舞蹈韵律,又能锻炼身体的活动中健康成长。”该校校长杨卫红介绍,学校还编排或参与编排了《太阳出来喜洋洋》《连响娃娃》《点赞新时代》等双竹连响舞蹈,并代表前锋区参加了多次比赛,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屡次登上全省、全国舞台,乃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宕渠双竹连响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如何将这一传统“非遗”项目保护好、传承好,这也成为摆在“非遗传承人”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2013年开始,我们对全区各乡镇、社区、学校进行了集中培训,并在学校、乡镇设立了传承基地,定期对他们进行辅导。”前锋区文化馆馆长、宕渠双竹连响传承人李革介绍,得胜小学是他们重点传授指导的学校之一。此外,社区也是宕渠双竹连响推广的主要阵地。

4月21日晚上7时,大佛寺街道幸福花园的居民刘玉兰刚吃过晚饭,就来到小区旁的广场,与几个应邀而来的舞友跳起了双竹连响舞蹈。

“双竹连响舞蹈是我们前锋的特色舞蹈,很多人都会跳。”刘玉兰介绍,但凡天气状况良好,她都会来这里跳舞,既能健身,又能弘扬传统文化,她感到非常自豪。

每当夜幕降临,前锋城区各大广场,总是能看到不少群众在跳广场舞,而双竹连响舞蹈,则是他们最喜爱的舞蹈之一。

据悉,近年来,前锋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包括宕渠双竹连响在内的传统技艺加以保护,使其能更好地延续和传承。2019年,前锋区更是提出了打造“双竹连响之乡”的构想。

“我们通过建立档案资源库、成立传习所、扩大宣传、组建演出队伍、建立专项保护基金等一系列的措施对包括双竹连响在内的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可以说是抓住了‘非遗保护’的关键。”李革介绍,前锋区将努力打造双竹连响文化品牌,重点培养2到3支队伍用于交流表演,并拓展非遗传承基地,完善培训制度,将宕渠双竹连响舞作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通过对宕渠双竹连响等传统民间文化的打造和推广,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活跃前锋区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新闻推荐

华蓥强力推进“清毒”行动

本报讯(记者雍剑波)华蓥市公安局禁毒大队联合各警种、派出所强力推进“清毒”行动。3月以来,华蓥警方已破获涉毒刑事案...

华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蓥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