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蓥市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化“感恩奋进”教育 消除“等靠要” 提振“精气神”

广安日报 2020-04-21 03:38 大字

□华蓥记者站 范样

为进一步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使“扶贫不养懒汉”等思想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近年来,华蓥市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化“感恩奋进”教育,消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提振脱贫“精气神”,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

补齐“精神短板” 点燃干劲斗志

4月17日一大早,华龙街道东方村3组村民王德琼早早便起床打扫卫生了。清扫完自家院坝后,她又去完成村里为她安排的公益岗位任务——清扫村里的一段公路。

不管天晴下雨,起床后把屋里屋外收拾干净的习惯,她这几年都一直坚持着。好习惯的养成还要得益于她所在的村开展的“一进三送三评”(即进群众家门,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对群众住地环境卫生状况、精神面貌、村规民约遵守情况进行常态化评价)活动。

“村上一周一评,家里环境卫生做得好的,每月拿到好分数,就可以凭活动积分换取商品,上个月我兑换了一套空调被子呢……”王德琼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补齐“精神短板”方面,该村在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不会干”“无门路”等问题上做足了文章。以王德琼为例,脱贫之后,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干重活,她便向村上反映想做些力所能及工作的意愿。该村驻村工作队了解到情况后,便帮她申请了公益性岗位,让她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我现在还在村里的花椒基地做杂工,一天可以收入六十元,加上还养了一些鸡鸭,每天卖蛋也有几十块钱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王德琼和记者算起了收入账。

如今的东方村,和王德琼一样的脱贫群众在该村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有的发展起了种植、养殖产业,有的拥有了公益性岗位,基本消除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

“‘扶贫不养懒汉’,我们要真扶贫、扶真贫,让贫困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生活的变化,真正将‘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心态转化为‘我要脱贫’的自发意识。”华龙街道东方村第一书记冯沫力说。

为进一步深化“感恩奋进”教育,近年来,华蓥市不仅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更引导全体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华蓥各村、社环境卫生、群众精神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点燃了群众的干劲斗志。

脱贫不忘感恩 自立自强致富

“今天买了几头母猪,我现在把猪圈消一下毒,你去土里割点青饲料……”4月18日,禄市镇姚家塝村村民姜银林托人拉回三头母猪后,和妻子商量着分工。

这在几年前,姜银林是想都不敢想的。多年前,老姜身患重疾,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后来,他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享受到了大病医疗救助等多种政策,现在不仅重病痊愈,还实现了脱贫。脱贫后,原本就是养猪能手的他重拾信心,在禄市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搞起了生猪养殖,生活的巨大变化让老姜一直心怀感激之情。

“人要知恩感恩,在关键的时候,党委政府这样全力扶持我,我要把这份恩情铭记于心,争取早点富起来,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的恩情。”近日,在姚家塝村的“农民夜校”课堂上,姜银林向村民分享自己的脱贫故事。

“通过农民夜校、道德讲堂等载体,让姜银林等一些脱贫典型‘现身说法’,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去引导其他贫困群众摈弃‘等靠要’不良思想,真正让脱贫户形成自力更生、感恩奋进的意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致富。”近日,禄市镇党委副书记刘政说。

近年来,华蓥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通过脱贫政策宣讲、致富技能培训、文化活动熏陶、村规民约约束、文明习惯养成、脱贫先进引领、精神文明创建等途径,引导贫困群众学政策、学知识、学技术、搞活动、守规矩、讲文明、树典型,在全市广大群众中培育脱贫志气、消除“等靠要”思想,培育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社会正气、破除不良风气,引领广大脱贫群众增强感恩意识、理解惠民政策、提高文明素质、弘扬新风正气、展示良好形象,真正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新闻推荐

华蓥山的四月天

■张远太当四月的春风轻轻吹起,吹来山花的芳香,我便想起童年时生活的地方——华蓥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

华蓥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华蓥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