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槐花香
◎刘克安
春夏交替, 风日清美。 桃花渐行渐远,李花匆匆谢幕,而槐花接力,携上春的新意,点缀山林、田野、村庄与河畔。熟悉的芳香,圣洁的面庞,瞬间勾起我尘封的校园记忆。
初见两人合抱之粗的洋槐树, 是在小学校园里。七岁那年秋天,父亲领我去数里之远的小学报名读书, 校门前大小各异的洋槐树,深深地吸引着我。它们英俊挺拔,错落有致,像飒爽的战士,撑开臂膀,不分昼夜,为老师和同学们遮风挡雨、站岗护航。从此,我由衷地喜欢这所学校了。
进入第二学期,春天临近尾声。一场喜雨之后,校园的槐树相约起舞,纷纷吐出乳白的花朵,一簇一簇,晶莹剔透,像串串珍珠挂在高高的枝头上,随风摇曳,翻起层层白浪。走在槐树下,一股淡香扑鼻而来,仿佛整个校园、山村都浸透在温馨的氛围中。摘上几朵细品慢嚼,香中透着甜,甜中裹着香的味道沁人心脾。这时节,乡亲们便忙碌起来,在竹竿尖头绑上镰刀,伴随欢声笑语割下花枝 ,你一筐我一筐,满怀喜色地拿回家去。
滋养生命的小村子自然条件差,抬头可见华蓥山,低头可掬渠江水。大小山包连绵起伏, 封闭了这里的山清水秀,也封存了这里的守旧落后。土多田少,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主产小麦、玉米、红苕、高梁,稻谷占的比例很少。不通电,不通公路,陈粮不够吃,“青黄不接”的现象时有发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那种困难岁月,乡亲们哪里见得槐花这种天赐的生态美食!
小学建在半坡的一块平地上,背面靠山,条石砌墙,青瓦盖顶,一排六间教室。村上的老人说,这所学校是全村干部群众投工投劳建成的。 小学建好后,上级派来了两位三十多岁、吃商品粮的石老师和向老师,加上本村两位民办老师,学校共有四位老师。城里来的两位女老师,选择偏远山区,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教育事业, 深受乡亲们欢迎。她们不仅带来了文化知识和朴素的品质,还带来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城市文明。白天看太阳,晚上望月亮,日子枯燥寂寞,她们也无怨无悔。
石老师身材高挑,一张瓜子脸,一双大眼睛,扎着一对大辫子,穿着一身军绿色衣服,朴素的打扮,颇有青春气质。作为班主任,她既教语文,又教算术,对我们管理严格, 在微弱的煤油灯下批改作业是常态。她上有父母,还有三个子女,一日三餐生活过得清贫。 小小的操场边有一块闲地,是村里给老师的“自留地”。随着季节变化,两位老师利用休息时间,自力更生,平整土地,种上小麦、胡豆、玉米、青菜、白菜、丝瓜、南瓜、葱子、大蒜等作物。课外时间,同学们也会自发地帮忙除草、松土、施肥。老师经常说,劳动最光荣,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
学校没有食堂,老师就去一公里远的水井挑水煮饭,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实话讲,石老师的厨艺超乎我们的想象,简单的饭菜总是做得香喷喷的。比如,她采回槐花,或掺在饭里,或拌上面粉做成煎饼,鲜美的味道和母亲做的槐花汤、 槐花糊、槐花馍差不多。 她鼓励我们勤工俭学,从小锻炼自立意志,我们受益终生。我们几个同学,经常邀约两位老师的子女,背着背篓,周末去学校周边的小麦地、玉米地挖麻芋, 洗净晾干后卖给乡上的药材店,换得零用钱,买铅笔、作业本,还能减轻家里负担。因为经常挖到吃饭时间,老师便留下我们与她家人同桌就餐。
学校场地有限, 除了安有一个篮球筐的操场,没有其他锻炼之处。老师因陋就简,在槐树之间的空隙处,用石板搭建起数张乒乓球台,虽然高低、大小、宽窄并不标准,同学们依然玩得很开心,还经常和老师同台竞技,不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人。天气好的时候,室外氧份新鲜,同学们便带出教室的凳子,围坐在槐树下,阳光穿越绿叶照在脸上,暖暖的,听老师讲刘胡兰、邱少云、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没有杂音,只有安静。
茂密的槐树,还引来了麻雀、画眉、喜鹊筑巢安家, 它们成双成对, 飞来飞去,成为校园一道风景,常常引得同学们抬头仰望。你看,两只鸟儿出出进进,不久就有了一个大家庭, 一只只幼鸟伸长脖子,张开嘴巴迎接妈妈找来的食物,可爱极了。老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它们,不准同学们掏鸟窝。所以,鸟儿们越来越多,在树上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好不快活!
石老师关爱学生就像关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天气冷了,嘱咐我们添加衣服;成绩下滑,便给我们“增开小灶”;家有困难,帮助我们支付学费;如遇刮风下雨,给我们递上小雨伞……她总是给我们讲“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名言警句的道理,希望我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几年小学时光,老师耐心教诲、悉心照顾,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懂得了人生道理。
光阴似箭, 一晃40余年过去了。小学因年久失修早已搬建,老师因积劳成疾走完了光荣的人生旅程。还有几棵槐树静静地直立在原处,犹如饱经沧桑的老人,生命顽强,风骨依然。
平淡的槐花, 曾经是农家饭桌上的常客,把芬芳无私地献给人类;尊敬的老师,在太阳底下播撒希望的种子,像蜡烛燃尽最后一丝光亮, 写出壮美的桃李华章。校园,槐花,老师,这份情怀,相随相伴,已烙在记忆里,融入血液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邱海鹰谢莉萍文/图)3月23月,华蓥市供电公司的青年志愿者带着风筝、学习用品和一片爱心,来到他们定点帮扶的阳和镇祝家...
华蓥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华蓥,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