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结合铺就乡村致富路

消费质量报 2020-01-07 06:46 大字

——来自广安华蓥市明月镇竹河村的脱贫攻坚故事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不仅路难行,还有洪水淹。”这就是广安华蓥市明月镇竹河村脱贫前的真实写照。而现在,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通硬化路,家家有小果园,村民逐步走上了致富奔康路。

在脱贫的背后,是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一起,带领全村群众,以助力脱贫攻坚为己任,抓党建、促脱贫,打基础、促发展,兴产业、促增收,2017年以“零差错”实现贫困村退出,136户464名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全部脱贫。

决胜攻坚战

拓展为民服务新局面

“听民声、解民怨,谋民利、纾民困,察民情、暖民心”,这是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驻村帮扶干部的基本要求。

“是帮扶干部一次又一次登门谈心交心、实地帮扶,让我看到了希望。”竹河村村民王德秀对记者说道。王德秀老伴年迈,自己又因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造成下肢运动功能缺失,是省市场监管局派驻的驻村队员们,像跑接力赛一样,自动上门耐心疏导、加以宽慰,才让她度过心理上的难关。

用真情去触动每一位村民,用脚步去丈量心灵的距离。察民情不漏一户,抓基础不落一社,兴产业不损一方,保民生不掉一户。每一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整个脱贫攻坚过程中,正是他们走遍了一村一户,才有了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正是掌握了每个贫困家庭致贫原因,才有了帮扶措施的精准到户;正是了解了村风民情,才有了帮扶项目的精准安排;正是具备了为民情怀,才有了帮扶资金的精准使用;正是核算了每个贫困人口的可支配收入,才有了所有贫困对象的精准脱贫。

省市场监管局派驻竹河村第一书记李学问告诉记者,省局定点帮扶竹河村以来,直接到位帮扶资金1200余万元,完善了村活动阵地、新修环岛南路和北路5.6公里、改扩建通社公路11公里、新建生产便道和入户路近60公里、建提灌站和卫生室各1个。实施“渠江画廊”乡村旅游、农业产业连片开发,发展和带动经果林、蔬菜等种植1000余亩。

标准化生产

升级脱贫致富新动力

明月镇竹河村位于渠江岸边,地势低,“十年九淹”,正是如此,近千亩水淹区成为了有机质较多的沙质土,适合种植蔬菜。长期以来,村民们一直按照传统的方式种植生长周期较短的蔬菜,蔬菜的品质不高,菜农们的收益也很低。2016年,竹河村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省市场监管局的帮扶干部借力部门职能职责、发挥标准化工作优势,收集整理蔬菜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技术规程、品质管理与运输贮存等标准,引种西蓝花、山药等蔬菜新品种,集中进行土地整理、连通灌排沟渠,邀请蔬菜种植专家现场讲解育苗、移栽、施肥、用药等管理技术,指导菜农们实施标准化种植,并在城区主要市场开辟摊位专销竹河蔬菜。连片的300亩季节性蔬菜种植成本降低了、品质提升了,销售门路也有了,市场风险没有了,菜农们实现了稳定增收。

“种了几十年的庄稼,没想到按照他们的要求换了个种法,这同一块田里种出的蔬菜,产量高了,价钱上去了,收入翻了好几倍,我算是正儿八经地见识到了科学种田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变化。”菜农代君于说。

正在蔬菜地忙碌的竹河村村民代君武向记者透露,他种植蔬菜10多亩,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他指着准备上市的花椰菜说:“我们的花椰菜质量好,外地大棚菜都不敢和我们竞争,批发价格也稳定在3元每斤。”他边说边干,脸上始终挂着满满的“幸福”。

“复三七模式”

激活土地资本新优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根本上带动群众致富奔康,驻村帮扶干部深感发展集体经济、改善农业结构的重要性。华蓥市明月镇积极探索“复三七利益链接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反哺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复三七模式”即:村集体统一对撂荒地和荒山荒坡进行综合整理,发展桃李等经果林产业,取得收益后,土地承包者占三成,村集体占七成;村集体获得的七成收益里,贫困户先提取分配三成,余下七成用于壮大集体经济。

于是,2016年春,竹河村桃花岛水果专业合作社组织种植了400余亩桃子、脆李,使用产业扶持资金打通了园区4.2公里生产路,与周边贫困村连片形成了800亩桃李产业带,村集体实行管护和销售。2019年,桃李刚进入挂果期,村集体订单销售收入近2万元。2017年,村集体+业主联营的15亩水产养殖基地投入运营,村民的土地流转收益、村集体入股收益和业主经营收益得到保障。

为能够留下实现村民稳定增收的产业,省市场监管局帮扶干部在邀请专家现场考察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会同“村两委”做出了使用省市场监管局帮扶资金发展优质柑桔的构想。两次组织镇村干部到周边地区考察学习柑桔种植,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院坝会一场接着一场开,贫困户一户接着一户的“串”,驻村干部与村两委成员一起和村民谈柑桔种植规划、谈产业发展优势,面对面讲道理、谈收入、作比较,最终确定,以帮扶资金注入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与村民土地入股的方式连片种植春见、大雅两个品种300亩柑桔。

记者实地采访时,贫困户刘太明刚刚参加完发展柑桔新品种的院坝会,他激动地告诉我们:“我一直想栽柑桔,就是没有启动资金,省市场监管局是真心实意的在帮助我们呐,工作队推荐的柑桔新品种前景好,我是真心想种的。”

造血式帮扶

播撒乡村振兴新希望

竹河村有在校学生近500名,他们是竹河的希望和未来。为激励贫困学生勤奋学习,帮助他们实现上大学的梦想,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支部党建结对共建中,省危化所党支部通过捐赠党费结余资金等方式,成立“助学奖学”基金,持续资助困难学生,奖励大学新生,先后资助、奖励学生27名,看望慰问村小学师生100余人次。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每年组织大学新生座谈会,勉励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报国之志,不放松、不懈怠,不忘本、不忘根,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学好知识回报社会,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孤儿游佳琳,在近4年时间里接受资助5万余元,省纤检局局长曾容像亲人一样给予关照。今夏,小佳琳如愿走进了大学校园,在驻村干部的指导下,她选择了小学教育专业。她说:“是省市场监管局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给了我勇气和力量。”

贫困户邓明才,患严重肺气肿10余年,他和近70岁的老伴利用省市场监管局结对帮扶资金发展生猪养殖,母猪下崽儿一茬又一茬,如今待出栏生猪30余头,仔猪近20对。他激动地告诉记者:“这种结对帮扶措施实在呀,不但住院不收费,家里副业也做起来了,原来在外打工的儿子也回来一起搞养殖了,新房子也修起来,让我确实得到了精准帮扶的实惠。”

组团式发展

绘就“渠江画廊”新蓝图

竹河村虽地处水淹区,但这里三面环水,恰似一枚镶嵌在渠江流域上的“翡翠玉坠”。这枚“玉坠”与同是省级贫困村明月镇的三合团、白鹤咀、明月等村蜿蜒相连10余公里,如玉带一般缠绕在华蓥山下。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脱贫攻坚以来,明月镇沿江的竹河、明月、白鹤咀、三合团4个省级贫困村“四村联动”,倾力打造“明月风光,渠江画廊”农旅结合产业带,推动农民就近捧起“金饭碗”。“既然明月有这么好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何愁老百姓脱不了贫,致不了富。”明月镇党委书记童永涛感慨地说。

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竹河人说干就干。一条500亩的油菜产业带成了竹河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种油菜,本来就有收益,村里在搞旅游开发,种油菜还给补贴,我家利用撂荒地和河滩种了5亩多,油菜花开的时候好多游客来哟,家里面其他农产品也不愁卖了。”周维学告诉记者,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发展乡村旅游,基础条件是关键。竹河村深度挖掘码头文化、农耕文化,使用省市场监管局帮扶资金打造了宽约5米、长5.6公里的沿江环岛旅游公路,骑行和游步道6.4公里,公厕4座、观景亭台6处、停车场3000平方米,种殖观赏苗木4000余株,草坪、观赏花草200余亩。

村民代小华放弃在重庆装修业务,回竹河利用自家庭院开起了农家乐,专卖渠江河鲜、散养家禽、生态蔬菜。他说,在外打拼哪天不想爹和娘,家乡变化日新月异,咋不回来创业发展呢!

从华蓥市区到竹河村仅10多分钟车程,沿途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如今的“明月风光、渠江画廊”,“竹河花海”“渠江美味”已成区域名片,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指向、生态化建设的山水田园已具雏形。竹河村5.6公里的环岛公路与投资4100多万元建成的11公里的滨江乡村旅游公路,成为渠江一道靓丽风景。若到阳春三月,竹河的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映在碧蓝的渠江上,宛如仙境。

新闻推荐

广安市与北京大学签署产学研协议校地合作开新花 科研攻关谱新篇 张平文李建勤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 赵波孙智利张立飞等出席

本报北京1月3日电(华蓥记者站游青记者张飞康建林)为推动高校优势发挥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3日上午,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传来...

华蓥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华蓥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