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氏爱国 传承千年
据匡氏族谱华蓥分谱记载,入川始祖匡贵恒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携妻并五子奉旨入川,落居四川北道顺庆府广安县皛然里仰天窝李家坪,即今华蓥市古桥街道办事处前进村。时至今日,匡氏一族已在华蓥繁衍生息十几代人。
匡氏十分注重族内的伦理道德教育,并将我国千年以来的宗族文化传承保留得相对完整。特别是民国时期,华蓥匡氏分支已形成了体系十分完备的家训,具体分为总纲、训父、训兄弟、训夫妇等12章。在广安目前已知的家族旧谱中,像这样完备的家训是少有的。2010年,华蓥匡氏再修族谱,将原来生涩的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又丰富了其内涵,遂形成了今日《华蓥匡氏家训》。
走近华蓥匡氏宗祠,大门的左右房柱上各书“忠”“孝”两个金色大字。翻开《华蓥匡氏家训》第一条,便印着“热爱祖国”四个大字,并提到“国家强盛了,人民才能过上殷实、安康的生活”,可见匡氏一族历来把“爱国爱民”视为家族传统,而一个“小家”把“国家”之事视为己任实难可贵。也正是因为严守家训家风,匡氏族人中能人辈出,虽官不骄,虽富不傲,尽己所能地为祖国、为家乡、为人民作贡献。
匡氏先贤树立爱国爱民典范
匡氏一族历代先贤众多,其中又以句须、匡章、匡衡为代表。
据《匡氏宗谱》记载,句须和鲍国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叔的家臣,很受施孝叔器重。施孝叔在选任总管职务时,原本打算让句须担任,并把自己拥有的一百家采邑中的匡邑赏赐给他。但句须认为鲍国是忠良之人,于是将主管职位与匡邑一并让给了鲍国。施孝叔与匡邑的百姓都为句须的高风亮节而感动,仍称句须为匡邑宰。直到后来,鲍国被齐国人召了回去,句须才成为真正的匡邑宰。再后来,句须的子孙便以匡为姓,尊句须为受姓始祖。句须让地给忠良之士的作风,充分说明了匡氏忠君、忠国、忠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从上古时期的匡氏先人开始就已有,这给匡氏后人树立了有样可循的典范。
匡章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将领,曾率军打退秦军的进攻。秦齐桑丘之战时,匡章在开战前,借双方使者来往之机,变更部分齐军的旗帜,混杂到秦军当中,等待配合主攻部队进攻。齐威王派去的前线探子不明其用意,多次禀报说匡章叛国投敌。朝廷众大臣也请求发兵讨伐,但齐威王却胸有成竹,不愿出兵。不久后,匡章的战术大获成功,秦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大臣们询问齐威王何以有此先见之明,齐威王解释,匡章的母亲想加害匡章的父亲,被匡父杀死埋在马棚下,当自己任命匡章为将军时,曾劝匡章改葬他的母亲,匡章以不背弃亡父在天之灵为由说难以从命。可见,匡章作为人子尚不敢欺辱死去的父亲,作为人臣就更不会欺辱活着的君王。齐威王坚定的信任无疑是对匡章尽忠尽孝的最高褒奖,匡章的忠君爱国情怀也在匡氏族人中代代流传。
匡衡是西汉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其刻苦学习的精神常被后世传颂,尤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少年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无法在晚上看书。匡衡见邻居灯火通明,便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着邻居家透过的光读起书来。匡衡学成后便开始做官报国为民,历任郎中、太子少傅、博士等职位,最后官至丞相。汉元帝后期,宦官石显专权弄政、陷害贤良,还怂恿皇帝增加赋税,导致民不聊生。匡衡为了保持国家稳定和人民幸福,不惜冒着被杀的危险,毅然带头上书弹劾石显,揭露他和其党羽的种种罪行,最后让石显和他的爪牙都受到应有惩处,为西汉政权稳定、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匡衡的事迹不仅给匡氏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匡氏家风的传承锦上添花。
匡氏后人谨遵家训福泽乡邻
华蓥匡氏族人中有很多企业家,他们为人谦和,喜做善事,为华蓥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被华蓥人民交口称赞。匡氏族人中尤以族长匡全明为代表,他带领匡氏一族的企业家主动担起社会责任,扶困济贫。
在“挂、包、帮”活动中,匡全明得知古桥街道回龙村、天池镇老屋嘴村近万人吃水用水困难,他多次带领匡氏企业家们深入回龙村、老屋嘴村探讨商量解决办法,先后拿出20余万元接通回龙村自来水,解决了村民饮水难题;为解决天池镇老屋嘴村群众饮水难、出行难等问题,从2008年至2014年,匡氏企业每年为老屋嘴村捐资10万元……
匡氏族人历来崇尚学习,除了扶困济贫外,他们更多的关心则用在了孩子读书的问题上。从2004年至今,匡氏一族为帮助贫困学生上学,已累计捐资100多万元,资助学生近百名。
匡氏爱国,一脉相承,溯至上古,延伸至今。正是这种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才哺育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匡氏代表人物。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把为国为民视为己任;他们助人为乐,启迪唤醒人们的道德慈善意识;他们践行家风家训,用仁爱之心、道德善良之举构建着社会的和谐,书写着人间大爱。
(华纪宣)
新闻推荐
(全媒体记者罗琳)近日,船山区开展2019年返乡务工青年座谈交流暨集中慰问活动。副区长毛金花,团区委负责人参加活动。活动中,来...
华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蓥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