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歌、哭嫁坐歌堂,先后被列入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了传承这一婚嫁习俗,高坪区采取编排节目、融入旅游参与互动等方式,复原这些缠绵而富有情趣的场景

南充晚报 2018-10-16 01:01 大字

■ 高坪记者站 周汉兵 文/图

在川东北农村,相亲结婚不像城里那样洒脱和简约,青年男女从相亲到结婚,一般要经历漫长的“拉练”,看似繁琐但很隆重。记者走访乡村一些老人、文化工作者、文艺达人,从他们讲述中拾掇了一些民间婚俗的内涵和情趣。

婚恋程序 一个也不能少

传统的农村婚姻,一般要经过说媒、吃见面酒、订婚、迎亲、坐歌堂、办婚礼、回门等程序。哪家有宜婚宜嫁的子女,那些能说会道的亲友乡邻便当起月下老人, 主动上门说亲,介绍双方情况,征询双方家长的意见。男女双方相互相中,或者经媒人说合彼此有意,便要选择吉日,举行正式的见面仪式,俗称“吃见面酒”。吃罢饭后,男方还要给女方送见面礼,然后就相互往来。等交往到情投意合、谈婚论嫁之时,两家才正式订婚。订婚时一些家庭还兴“合庚”,兴“插香”,合上“庚”才能婚配。插香,男方要备制衣料、首饰、红香、红烛一对等物,女家给男家回赠衣、帽、花生、红蛋等礼物。

农村人尤其看重的是迎送亲、 坐歌堂和办婚礼这几个环节。

迎送亲,就是婚礼的头天,男方要备“几抬”(彩礼、猪肉等),请吹鼓手一路张扬吹打至女家。婚礼当天,新娘的亲友要随迎亲队伍护送新娘,谓之送亲。与新娘随行的一般是新娘家的内亲儿童,也有的是哥嫂、兄弟。

坐歌堂,就是迎亲的当天晚上,女方家人在堂屋或院坝随便摆放几张桌子, 上面放些瓜子、糖果等,四邻亲友、大人小孩随意坐着站着,闹闹热热,恭贺新娘出嫁。

办婚礼,农村人很注重,也很讲究。迎送亲队伍到达新郎家那顿午宴,村民习惯叫“正酒”,要举办拜堂仪式,要大宴宾客。为了办好这顿宴席,男方几天前就开始筹备,请厨师做菜。扣肉、夹沙肉、烧白等一样不少,一般都要配备八大碗。

形式灵活 哭嫁内容广泛

坐歌堂, 是亲友们用歌唱的方式陪姑娘度过出嫁前的最后一夜, 那缠绵的离情别绪令人荡气回肠,气氛很热烈。

坐歌堂,其实是一场感情宣泄会。据高坪区螺溪镇70多岁的蒲景玉介绍,坐歌堂所唱歌曲覆盖面广,可分为哭爹、哭娘、哭哥嫂、哭陪家人、娘哭女、骂媒人等。词内容甚为丰富,既有新娘同伴、亲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恩之情,也有父母、 兄嫂告诫新娘要如何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处理好婆媳关系等内容。

先由两个姐妹手执银灯, 把头顶红帕的新娘从闺房中扶到中堂, 众姐妹边走边唱:“欢迎新娘到中堂,一对银灯照粉墙,镜屏高高搁桌上,今夜恭贺新姑娘”,这部分称为“迎灯”;坐定后,一般先由母亲(奶奶或其他长辈)开场哭嫁,表达母亲(长辈)对女儿即将离开的依依不舍和对女儿的祝福。长辈哭嫁后,新娘要接着唱一段感恩词,感谢父母养育,还有一帮姐妹相互应和, 之后亲朋们轮流随意地唱起民间小调。

“我的那个女儿长得乖, 花花轿儿已拢来,我的那个女儿今天要出嫁,当妈的哟,咋个舍得……”“叫声妈妈莫怄气,女儿咋个也是你生的, 今日嫁到婆家去, 今生今世也要孝顺你……”“今夜哭得好心伤, 哭我爹来哭我娘。爹妈生我十八载,不想明日拜花堂。父母恩情难割舍,母女分别实在难……”此起彼伏的歌声要持续到第二天凌晨,期间无人能眠。

2006年,南充高坪、蓬安,广安华蓥联合申报的婚嫁歌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高坪区申报的哭嫁坐歌堂被列入南充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承创新 重新走上舞台

随着大批的年轻人走出农村,农村婚恋也逐渐变得简约简单了,坐歌堂、 哭嫁这些活动也越来越少。 融入城市后的大批农村年轻人,甚至逐渐遗忘了坐歌堂、哭嫁这种古老的民风习俗。 在高坪区,只有黄溪、鄢家等偏远乡村,一些家庭偶尔还在坚守这套婚俗。

但是,随着一些传承人老去,哭嫁坐歌堂开始变得随意一些,传统的唱法缺少了领唱人, 有的直接播放流行歌曲。 黄溪乡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该乡黄溪村的何清芳老人曾经是哭嫁坐歌堂的传承人之一,前几年去世后,村里没有后继之人, 这些活动慢慢就变得稀罕了。

一些文化人士不忍心这项非遗绝迹,便努力收集整理。今年70岁的冯之俊,就是其中一个。

冯之俊从小生活在农村,儿时见过农村哭嫁的场景。退休后,他于2005年组建了航空港艺术团。后来,为了丰富艺术团演出内容和传承传统文化,他前往高坪、仪陇等地,寻访民间老艺人,听他们唱哭嫁歌,记录哭嫁词。通过四处寻访和搜集, 冯之俊先后整理出《坐歌堂》歌曲8首,并利用自己的艺术团将这些濒临失传的川北民间婚嫁习俗搬上了舞台, 部分歌曲还在南充一些重要活动中多次亮相。

“这些婚嫁习俗正在逐渐消亡, 还记得哭嫁词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冯之俊回忆说,搜集和整理哭嫁歌虽然辛苦,但是能将民间传统习俗在舞台上展现出来,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随着现代婚娶仪式的发展,哭嫁传统正逐渐远离现代人视野,面临消失灭绝困境。”高坪区文化馆馆长阳章凡也证实了这一现实。为此,多年来,该区文化部门曾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乡村,采取听讲述、看实景等方式方法,收集全程图片、影像视频,保留了许多珍贵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市区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编排了作品《哭嫁歌》, 通过节目的形式将此非遗项目搬上舞台并逐步完善。

据介绍,《哭嫁歌》于2011年开始创编, 由区内外文化工作者参演, 主要以组合表演唱形式进行。节目创作完成后, 他们反复打磨,逐步提高,2012年获得四川省农民艺术节金奖,2013年获得全国群星奖一等奖, 还先后受邀到成都、达州、泸州、威海等地演出。

阳章凡表示,下一步将认真做好宣传展示和传承发扬。通过网站、宣传折页、文化馆办公区域画面、城乡非遗展览等宣传媒介,宣传哭嫁坐歌堂,让更多人记住这项非遗。同时,通过广场文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传统婚娶哭嫁流程。并尝试与辖区旅游景点和乡村旅游项目融合,让游客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以此延续和传承。

新闻推荐

直击广安红马

万人竞跑。加油助威。快乐跑者。服务参赛选手。护航。聚焦红马。□本报采访组文/图如火的激情,点燃了秋日的广安。10月14...

华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蓥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