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民的富“渔”生活

广安日报 2018-10-09 03:44 大字

黄金白大闸蟹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展示肥美的大闸蟹。

□华蓥记者站 邱海鹰 文/图

10月8日,对华蓥市阳和镇三岔河村新农科技水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李天云等人来说,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当天,他们的渔场不仅销售了5000斤成鱼,还与重庆客商签订了一宗长期供货协议。

5年前,在外从事建筑行业的李天云,见家乡不少用于抗旱和灌溉的水池塘堰被闲置,觉得有些浪费,便租下三岔河村的80多亩水塘,带领乡亲们成立新农科技水产品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渔业。然而,水产养殖不仅要靠技术,还要靠“老天爷”。2014年9月上旬,华蓥山暴发少有的山洪,李天云和乡亲们刚发展起来的渔场被冲毁,数10万尾鱼苗也随着洪水消失得无影无踪。

面对天灾,李天云等人没有气馁,而是加固水塘堡坎,在防灾上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春节,李天云和乡亲们收获了“第一桶金”——除去养鱼成本净赚了20多万元。

国庆前夕,重庆的几位水产品批发商到华蓥一带考察货源地,见李天云的鱼塘不但水质较好,而且所处位置交通也方便,回去后经过商量,决定把李天云的渔场纳入长期供货对象之一。10月8日,重庆客商在到现场签订供货协议的同时,还购买了5000斤成鱼。

“我们的渔场平均每年出水成鱼20万斤,每斤批发价5至7元,一年下来产值可达100多万元。”李天云自豪地说,“我们可以过上富‘渔\’生活了!”

其实,在华蓥山区过上富“渔”生活的农民,不仅仅只有李天云一人,还有“敢吃螃蟹”的贺申华等一大批人。

在华蓥山区土生土长的贺申华,先后在苏州、无锡从事餐饮业和大闸蟹养殖、销售20多年。见家乡有丰富的水资源,于6年前说服乡友,一起带着经商积累的资本和成熟的养殖技术、管理经验,回到家乡阳和镇鸽笼山村,承租350多亩土地,建起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大闸蟹养殖基地,并成立了拥有100个社员的黄金白大闸蟹养殖专业合作社。

“在人们心中,江浙一带的大闸蟹是久负盛名的,但四川很少有人专门养殖,随着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大闸蟹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贺申华介绍说,“今年以来,我们用螺蛳、玉米饲养的大闸蟹单只均重2.5两以上,销售总收入超过200万元,合作社社员人均增收近1万元。”

而阳和镇偏岩子村九龙溪古镇的农民,更是过上了富“渔”生活。这个与成都黄龙溪古镇只有一字之差的九龙溪古镇,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在建设中坚持依山傍水、因势而建,并融入旅游元素,塑造了河水公园、石拱桥、木质六角亭、中式马头墙等旅游景观;同时,古镇旁还专门兴建了300余亩冷水养殖场,以“渔”为媒,发展休闲渔业,引来不少市民垂钓品鱼,帮助农民就近务工实现增收致富。

记者从华蓥市水务局获悉,目前该市渔业基地已达690个,水产品品牌商标10个,水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实现放养面积2000多亩,水产品年均产量达280吨,产值1800多万元,其中新农科技水产品专业合作社渔场、丰科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绿源生态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命名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新闻推荐

借力展会“东风”促进开放合作

□本报记者站陈定军姜慧本报记者王林胡青青以“中国新时代·西部新作为”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于9月20日...

华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华蓥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