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城 宋蒙拼死争夺17年(二)
大良城的南门由两道城门组成。
大良城南门。
“太乙门”,就在一道山崖边,和小西门相比,也不大,较低矮。
被毁掉后的大良城东门遗址。
从大良城上眺望北面的小良城,二者直线距离相距一公里左右。其规模约为大良城的六分之一。
邱秋 文/图
大良城又名大良坪,离广安主城约40公里,与重庆合川的钓鱼城齐名。仅在1258年至1275年短短的17年里,此地曾在宋蒙两军之间拼死争夺,几番轮回,最后陷入元军之手。此后至民国的700余年间,这里又上演了无数次战争。
大良城是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寨,四大城门都有鲜明的战争特征。和大良城的其他城门相比,西门所在的地形较为复杂,缓坡间也有耸立的悬崖,但相对其他地方,这里的石壁还不算最险,西门这一地带是一个类似口袋状的谷地,口袋底部就是靠城的一处悬崖,西门就建在这悬崖上。以西门为中心,悬崖分别成为两道山梁向两侧延伸,在约半公里处形成一个山口,山梁两侧分别建有城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小西门(老百姓又叫月亮门)、太乙门(老百姓又称太阳门)。
在袋口的悬崖前,建了一道城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长庚门,也就是外西门。由于西门湾与大良城的主城形成了一个落差,不如其他地方可以构成天然屏障。因此筑城者在设计时利用西门湾这一特殊地势,将西门湾与主城寨隔离开来,在相对险要之处构筑重重城门,形成一座子城。即使一道城门被攻破,进攻者也因关隘与陡峭的地形而不能长驱直入主城。
1西门湾战场
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不仅如此,如果防守者一旦组织反击,这道道狭窄的城门又令进攻者难以迅速有效地组织撤退--前有山壁,后有悬崖。于是西门湾便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战场,守城者可将入侵者围困在子城中,使之成为瓮中之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作为主城门的西门并没因瓮城门的存在而降低修筑标准,相反,它比瓮城门建造得更高大厚实,而且城门内外林木茂密。如果在距离城门100余米处的山湾里仰望西门,只能看见蓊郁的树林而见不到城门,但城门上的防守者却可居高临下,清楚地观察到入侵者的行踪,这也是有效防御的重要措施之一。
西门外的石壁上有一摩崖,系《嘉庆十四年纪乱碑》。碑的上方镌刻着一横额,为“安汉保障”四字,题款为清“嘉庆十四年”等字。当年四川大学胡昭曦教授在考察时,曾对此作过测量,并有较详细的考察报告。“这些文字表明,这方摩崖是在嘉庆年间,广安官绅聚集大良城躲避农民起义,事后于嘉庆十四年镌刻,可以作为研究这次农民起义的参考。摩崖文字首段追述了大良城的创建,与民国《广安州新志》所录有出入,待考。”
西门经过历朝的多次修葺。就在前述摩崖的附近,还有一方摩崖文字,仍是上额下文,额高60厘米,宽370厘米,刻“补修西门”四个大字,上款有“咸丰四年”等字样。额下正文文字所占石高276厘米,宽370厘米,全是捐款人姓名。
出西门靠着右边石壁前行约一里,来到一个叫连家湾的地方,再沿一条小路向北就到了小西门。这小西门原来就在张口石的不远处。城门不大,保存还很完整,只是门两侧的城墙已经坍塌,被一些杂草藤蔓所掩盖。熟悉当地情况的朋友说,这附近有一镜子石,在小西门不远的悬崖上,我们努力寻找,居然找到,原来是岩壁上有一处似被石灰涂抹的痕迹。白色石壁何能成为镜子?查资料,古县志上居然还真有记载,“悬镜石,州东大良城西崖半。石正方,色莹白,遥望如镜。晴空愈明。”
2挖井发现石雷
可作炸弹也可作滚石
在老乡的指引下,我们顺着小路朝东南方向去寻找另一道城门“太乙门”。没走多久,这门也被找到,就在一道山崖边,和小西门相比,也不大,较低矮。这道城门虽也有坍塌痕迹,但保存较好。让我不解的是,这城门的门额上不见文字,倒是门内的一道横梁上居然刻有“寿星门”三字,其余旁款皆已风化,不甚清晰。“寿星门”三字不刻在门额上却刻在门内横梁上?这道城门为何在当地又被称为太乙门呢?百思不得其解。
沿着来路返回到西门延伸出来的主路继续前行,远远可以看见一道山门,这就是长庚门。较之于前面的小西门、太乙门,长庚门要稍高大一点,建设在一道山梁上。门内是西门湾,门外则是一条较为狭窄的石头路,人称走马梁子。走马梁子路宽不足十米,是由一道石头山梁整体开凿而成。路的两侧是几十米深的绝壁,人行其上,真有些害怕。
站在走马梁子上极目远望,西南北三面一览无余。俯视四野,东南面是巍峨绵延的华蓥山,北面是缓缓流过的渠江,一望无际的浅丘郁郁葱葱,青山绿水中散落着座座川东民居,有传统的青瓦院落,也有刚建成的红砖小楼,田畴间曲曲弯弯的乡间公路,银光熠熠的高大铁塔,远处的代市火电厂为这古老的山寨增添了现代化的氛围。
一位姓陈的老乡让我看了一颗他当年挖井时发现的石雷。石雷,四五十斤重,形似陕北腰鼓。石雷一端凿了一个小洞,深约二十厘米,可能是当年填充火药连接导火索之用。战斗中点燃导火索,将石雷扔下城墙,即可在攻城的敌群中爆炸开来,杀伤敌军,这是一种推测;另一推测这是一枚滚石,当敌军来袭时,将滚石抛入敌群,也可砸伤敌兵。
从西门到小东门,当年曾有一条青石铺就的街道,长约四百米,1949年前还有四五十家商铺,叫做石板街,老乡称为石板场。现在很多人都把东门旁边的那条新街误认为是这石板街,其实大错,这里才是石板街,大良城上最古老的街道。与石板街相交的一条街叫横街,南北方向,老一辈人还记得,石板街与横街交叉的街口叫巷子口,据说是古代大良城最繁华的地带,想来应是。作为当年的军治所在,商贸流通必然兴旺。
3南门有铜元局
百姓种地经常挖出铜币
沿着古街前行,就是大良城最后一道城门——南门。在一小池塘前,老乡说,这里就是当年的铜元局,也就是铸钱局,也叫制币厂,专门铸造铜元硬币。直到现在,老百姓在这一带种地,经常挖出一些铜币。
离制币厂不远就是南门,这是大良城上目前保存最完整、也是最险峻的一道城门。一棵高大的黄葛树在城门上长得根深叶茂。城门的一侧紧依垂直的绝壁,一侧堪称百丈深渊,门内的通道是在垂直绝壁的整石上开凿而出。这处险关,实际是由两道城门构成,由一条崎岖狭窄的山路连接,成为一座依山而建的瓮城。从外到内,第一道南门面向偏东,为双层石拱,据专家说,这结构与钓鱼城、神臂城、云顶山城、多功城的宋代城门形制相同。门洞高3米,宽1.94米,右边为悬崖,左侧是峭壁。
第二道南门与第一道南门相距很近,门的方向偏东,额刻“周召关”。南门的两侧均有城墙,高约五米,与峭壁紧相连接。两道南门顶上原有城楼,现已不存。可以想像,攻城者一旦身陷瓮城之内,必无藏身之处。难怪这南门瓮城,当年曾被称为余玠所推崇的四川山城防御体系的经典之作。南门上还保留了当年的一道古城墙,这是大良城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古老的城墙遗址。
看完大良城的各道城门,再对照专家考证后绘制的大良城示意图,除两处有误外,其他都正确。这图在每一个城门旁都标注了一个瞭望塔,这是我之前没听说过的,但这次考察证明了它的存在。这瞭望塔实际是当年为观察山下敌情,在寨上的每一个山口突出部位修建的哨楼设施,南门旁的一个山嘴上还保留着当年的遗址。站在遗址上,放眼一望,山下一切尽收眼底,各个瞭望塔彼此呼应,敌军进犯态势一目了然。
此外,寨城的主要城门上当年还建有箭楼,就像当年诸葛亮面临司马懿大军来袭时观景弹琴所在城楼一样的建筑。现存摩崖文字和城门题记表明,大良城自古就是军事要地。在南宋末年筑城以后,除宋蒙两军在此进行残酷的拉锯战长达32年外,清嘉庆、咸丰年间和民国初年,大良城还是当地人躲避白莲教起义的堡垒,曾有不少军民聚居在城寨上。
4险滩牛背滩
拦截粮草辎重必争之地
大良城的北面是小良城,二者相距一公里左右。其规模约为大良城的六分之一。寨上三面绝壁,但是寨墙也已损毁殆尽。两座山寨一大一小,遥相呼应。小良城相对大良城位置稍低,却又拔地而起,陡峭耸立。说它低,其实在我看来也只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没有很明显的差异。
小良城因其小,因而给人一种突兀耸峙的感觉。所以,《广安州新志》上有“小良城,去大良城一里。一峰插天,石岩险峻”之说。小良城有东西两座城门。或许是所处较为偏僻,上去的人较少,因此保存相对完好。东门门额上的字迹已经不能看见,但西门的门额却保存完好。西门也叫“长庚门”。门上还留有当年重修时的记载,虽有所风化,但大部分字迹尚可分辨。
胡昭曦教授说,小良城应当是宋末战争中与大良城非常密切的一个小山城。小良城地势大致平缓,分为两台。城上有一池塘常年蓄水。池塘不大,但是从那块浸入水中已磨损得圆滑而不见轮廓的石梯看,应当很有些年成了。寨成长条形,东西窄,最宽处不过两百余米,南北长,约五六百米。从寨上看四周,大部分地方为绝壁悬崖,望之头晕目眩。在小良城上望渠江,更为清楚。尚有部分条石垒砌的寨墙保存完好。当年国民党军清剿郑启和武装时,寨上曾驻扎有军队,架炮对着大良城轰击。
说到小良城,我们不能不把它与山寨下不远的渠江联系起来。就在那段渠江上,有一险滩,名曰牛背滩。这牛背滩分为两段,一为小牛背,在温家溪渡口一带,第二段在纳溪口一带,离渠江梭罗溪渡口约五里。据当地百姓讲,此河段昔日有连绵的沙滩,江水清澈可见游鱼,古时曾有文人雅士在这里的河滩石坝上凿沟引水,曲水流觞,吟诗作赋,故滩上留有流杯古迹,因而人们也将这里称为“流杯滩”。
其实,这里所讲的仅仅是这个江滩的上游一段,真正的牛背滩主要地段礁石成片,滩险流急,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平静,船只到此都得减速慢行。当年渠江上运输全靠木船来往,船只若到此地,均需纤夫下河拉船,以控制船速。据熟悉渠江水流的老乡讲,牛背滩的水流之急,水下情况之复杂,远远超过下游的四九滩。
宋蒙交战最重要的物资是什么?粮草辎重,这是战争不可缺少的条件,物资的供应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当年的渠江从渠县之瓦缶滩进入广安界,经过肖溪、鹅滩、梁滩(今作凉滩)、牛背滩、三溪河、四九滩、罗渡、金滩、丈八滩,一直在合州钓鱼山下与嘉陵江合流。两江交汇处曰嘉渠口。渠江连接起了达州、渠州、开州、合州等几座重要山城,为坚守的宋朝军队提供着物资保障。大件物资水运,相对陆路更安全,更经济、更方便。而走水路,就必须走渠江,因此对于宋蒙双方而言,都要扼守这一水路要津,而离小良城最近的牛背滩又是渠江几大著名险滩之一,堪称咽喉。这就为宋、蒙两军相互打劫粮草辎重提供了机会,牛背滩一带的江面也就成为当年宋蒙军队相互伏击,拦截水上运送粮草辎重的必争之地之一。
新闻推荐
全省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5142个,数量居全国第二、西部第一,培育了40余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这是记者从5月9日省...
华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蓥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