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李华:“村民就是我的家人”

广安日报 2017-11-21 01:49 大字

□邻水记者站姜慧本报记者周文平卢琴

11月14日清晨,浓雾笼罩着宁静的山村。邻水县西天乡西天村的71岁村民陈明珍早早起床,拧开厨房里的水龙头,淘米洗菜做饭。“我从17岁开始背水,背了54年,从没想过能用上自来水,这多亏了李书记。”陈明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陈明珍口中的“李书记”是市总工会选派到西天村任第一书记的李华。自2015年9月29日驻村以来,李华常年穿行崎岖山路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为该村发展出谋划策,和村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西天村地处华蓥山脉,是典型的山区村,山高坡陡,全村共有村民401户1253人,2014年底有贫困户80户235人。安全饮水、水利灌溉、防洪等设施几乎没有,人烟稀少、房屋破旧、道路泥泞是该村的真实写照,因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制约了其经济发展,2015年该村人均收入仅1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也见过不少穷人,但从没想过会有村庄、村民穷成这样。”李华说,正因如此,自己从担任“第一书记”的第一天起,便迅速转换角色,吃住在村,用一个月时间走访了所有在家村民,全面掌握村情民情。

村民陈明珍家的用水情况给李华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陈大娘准备煮碗面给我吃,可水桶里的水用完了,她说要去两公里外的地方背水。”李华觉得不可思议,“群众生活用水都这么困难,再宏伟、再美好的发展大计也是空谈,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

于是,李华结合村民聚居、耕作情况,多方奔走,向县、乡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汇报,争取资金160万元,新修蓄水池14口,整修2口,新安管道9公里,新修山平塘1个,整修沟渠2.5公里,清理排洪渠1.2公里,解决村民生产和生活用水困难。

“安装水管的时候,我们没花一分钱,现在随时打开水龙头就能用上水,李书记是大好人啊!”陈明珍朴实的话语中,充满了浓浓的感激之情。

如今,西天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组组通公路,户户通便民路。驻村两年多来,李华与村民们一起在大山深处见证了该村点点滴滴的变化。

李华在西天村的住所,除了有一张床、一张书桌、一个健身器和一台旧冰箱外,再无其他。进门处一盆绿萝为这个房间增添了几分生机。

“上班第一天,我就把这盆绿萝带了过来,山上太孤单了,幸好有它和我作伴。”李华说,虽然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各项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但村民们很朴实。“你用真心待村民,他们看得见,也会同样真心地待你,待久了就会爱上这里。”

驻村以后,李华对照贫困户花名册,入户走访贫困户,详细了解其家庭情况。李华了解到,由于村民散居在深山老林,主要的收入来源除了外出务工,就是卖竹笋、蜂蜜等土特产。

“我们的收入怎么也上不来,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村民刘吉兰忆起收入窘状,话语里满是心酸。

李华发现,西天村虽然地处大山区,但紧邻华蓥山石林风景区和熊猫园区,森林覆盖面大,生态环境好,于是他为西天村量身定做了“短期增收”和“长期发展”两个规划。

“短期增收”主要是依托西天村原有的刺竹品种,大力发展刺竹种植产业;“长期发展”则是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李华引进业主发展种养业,鼓励村民扩大刺竹栽植规模,成立专业合作社,联系农业、林业技术人员进村开展培训。目前,全村共栽植刺竹400亩、脆红李50亩、绿色蔬菜100亩。

“我们现在栽植刺竹、对刺竹进行管护,每天100元的工钱不少呢!”村民谢绍奇说,“李书记让我们看到了变化,有了想干事创业的劲头。”

在走访村民的路上,李华向记者聊起扶贫的那些事。他说:“脱贫攻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西天村是我的第二个家,村民就是我的家人,只要他们需要,我愿意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推荐

经营霉变食品被罚5万元

□本报记者杨雪莲案情介绍:今年1月29日,华蓥市食品药监局接到投诉举报称,该市庆华镇某购物中心存在销售霉变食品现象。接到举报后,该局执法人员立即到现场进行检查,在该购物中心食品区货架上发现“金...

华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华蓥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