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烟台那些澡堂子 街面忆往

烟台晚报 2019-11-05 09:38 大字

姜振友

澡堂兴衰

洗浴业,习称澡堂子,自唐代起已有记载,从北宋年间开始成为了一个行业,名曰“香水行”。到了明代,大家一起泡在一个池子里,已是很平常的事了。

老烟台街自清朝末期开始有了浴堂,也叫澡堂子。进入民国之后,这个行业开始兴旺起来。据《芝罘志》记载,上世纪30年代初,“烟台有浴池业17家,以清海堂、中和楼、雅江泉、光华池、浴德堂、涌泉堂、庆泉楼、东滨楼、中兴楼、新华池等家规模较大,共有普通和雅座1100余个。时沐浴大部为池浴,盆浴很少。”

1923年出版的《烟台要览》(编撰者郑千里)记载:“浴堂,俗名澡堂,较大者有三,东滨楼在招商局街口,中兴楼在儒林街北头,庆春堂在广东街中市,土著皆好池浴,不习盆汤,而盆汤价亦较贵。最上者为特别官座,每位六百文,次为盆汤雅座,再次为普通池汤。尚有恒兴园在清军府街,浴新堂在西太平街,均附设女浴室,另开小门出入,并有女仆服役云。”

庆泉楼据称是在烟台最早开办的一家澡堂,内设雅座。许多戏迷都到那里泡澡,自带乐器,洗浴之余,吹拉弹唱。庆泉楼的经理干脆在澡堂子后面加盖房子,供戏迷们娱乐,当然,顺带也招揽了更多的顾客。这是1915年的事。

1919年,烟台成立了澡业公会,到1935年时,已从最初的五六家,发展到了十五六户之多。1937年出版的《烟台概览》记载得较详细,说市面上营业的澡堂“多改为温热两池,且用白磁砖砌成,清洁美观”。收费是这样的:“官盆每位国币五角,女盆每位国币四角,客池每位国币两角,雅座一角二分,修足一角八分,剪发一角八分,推头一角二分,刮面八分”。

当时最为有名的澡堂子叫东华楼,位于富荣街。新中国成立后,东华楼改名新华池,很多中年以上的烟台人对这个地方应该颇有印象。此时,烟台街的澡堂子基本安装了小锅炉,烧的是抚顺煤。

从《烟台概览》的记载来看,当年那些澡堂子主要分布在西南河周围、解放路以西、南大街以北,均是人烟稠密的繁华地带。据1937年底统计,烟台人口约十五六万人,拥有澡堂子17家,共有普通床位和雅座床位1100多个,立秋之后,几乎家家客满,可谓兴旺至极。

1938年2月,日寇侵占烟台,百业凋敝,熬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烟台街面上只剩下七八家澡堂了。而到1948年10月烟台第二次解放时,仅剩四五家。

好教心爽气俱清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烟台街的澡堂子除了掌柜的、账房先生和总管,还雇有若干伙计,上水、烧火的,看座、跑腿的,理发、搓背、修脚的,大店有二三十人,小的十几人。开门做生意,自然讲究门面。澡堂大门两边的对联,大都请本埠名家书写,“共沐一池水,分享四季春”,这是通用版本。镇江楼题的是“顿令身轻尘不染,好教心爽气俱清”,庆泉楼是“荡漾香汤和气暖,淋漓津汗长精神”,浴新堂则是“温凉恰好堪称泉浴,寒暑相均可比天池”,这几家的词儿可能属于个性版本,所以也留下了记载。

一进澡堂,便是大厅,柜台给提供香皂、雪花膏、擦头油、擦手油、茶叶等,设椅子或条凳,墙上挂有一面大镜子,镜前的桌上摆着梳子。洗完澡的顾客可在这里梳理一番,落座稍息再出门。

最初是先洗澡,后交钱,到了19世纪20年代后期,就得先交钱后洗澡了。有钱人多洗雅座盆浴,站柜台的会计或帮账伙计递给客人一副竹牌,跑堂的伙计一看竹牌,便大声唱道:“客人一位,雅座盆洗请!”或“客人两位,床铺有,前面请!”里面立即有伙计应声,行话称之为“叫座”。

彼时澡堂分为官盆、女盆、雅座(间)和通铺。雅座内,设有两张对床,中间放小桌,桌上放有帽筒、小镜子及全套的茶具。座位上方有挂衣架。官盆有专门的伙计服务,相当讲究。

普通床就设在浴池外的大厅里,床头靠墙,两个一对儿,中间由木板隔开,排列成行,中间走人。床上铺着白浴巾,有枕头和枕巾,中间有个小茶几子,放茶壶茶碗。床位高处设有挂衣服的架子。

洗澡池是瓷砖或水泥建的,池内有台阶。通常是两个池子,大一点的是暖水池,水温约40度左右,能围坐上二三十人;小一点的是热水池,水温比暖水池高四五度,也能围坐十几人。热水池里多是年岁大的老泡堂子的人,水烫得很,皮儿嫩的人享不了那个福。

大池子也有很多跑堂伙计伺候。有客来时,伙计手拿叉杆,替客人把外衣挂到高处,并给客人送上大浴巾。客人出浴,伙计在一旁忙给披上浴巾,再把热手巾把送到客人床铺。要沏茶的,必给冲好;不喝茶的,白开水送上。

那时许多人到澡堂子洗澡,也叫泡澡或烫澡,除了清洁,更多的是为了放松和享受。澡堂子夏天有汽水儿、玫瑰茵、陈香蕉露等饮料卖。洗澡不限时间,呼朋唤友一块儿去洗的,尽可神侃海聊。可能也怕客人们聊“大”了,澡堂的墙上贴有“莫谈国事”的字样,算是温情提示。

如果想睡一觉儿,澡堂伙计绝不干涉。要吃东西,可以让伙计去买。有的客人上午进澡堂泡上一阵子,冲上一壶茉莉花茶,喝上几杯休息会儿,再去池子里泡。中午让伙计买饭吃完后,再泡一会儿,睡一觉才穿衣出门,真正是一整天都“泡”在澡堂里。

各家澡堂子都有搓背工、修脚工,还设有理发馆。东华楼的理发师很有名,据说姓纪,是经理牟日臣从上海高薪请来的,会打五花锤,按摩治病。当年腊月廿八,所城里有个姓刘的书法家突然腰痛难忍,家人便陪他到东华楼澡堂子烫澡,之后去理发。纪师傅看到刘老先生腰痛难忍,便为他打了一通五花锤。按摩之后,刘老先生感到腰痛缓解多了,一时心情大好,见账房先生正在一旁写对联,便乘兴提笔写一对联:“一年生意从头起,全凭手艺见君王”。对联挂出后,引得文人墨客都来欣赏,澡堂子的生意也更加兴隆。

挣的是个辛苦钱

澡堂开门营业,一早要挂出幌子,最初是门前立一杆子,晚上挂长圆灯笼,落灯休息。有了电灯之后,外面要罩长圆形的罩子,仍是澡堂幌子的老样式。

晚上九十点钟后,掌柜的说“落灯”,才能关灯下班。每晚落灯后,学徒工和跑腿的小伙计要洗刷池子、打扫整理床铺,上满锅水。澡堂用水多数是在院中挖井打水,有的全靠水车拉水,当晚必须把水装满大锅,为次日的营业做好准备。

从正月初五开业算起,澡堂的伙计是没有节假日的。每天早晨四五点钟起床,开始烧热水。烧水用的是大铁锅,七八口要同时烧开。有小锅炉之前,用的是木柴,要拉大风匣烧火。务必要赶在早晨七点钟之前,灌满两个大澡池子适用的开水。所以有对联“金鸡未唱汤先热,玉板轻敲客早来”。

七点开门,不多时便有客来,刚刚结束了夜生活的人们三三两两来澡堂歇息,八九点钟以后,当日的客人便陆续上座了。

澡堂子的利润分配是东家得六成,西家包括经理、账房会计、技工、跑堂的伙计和徒工,得四成。这叫六四分成。1929年之前一般伙计每月得三元大洋,当时能买三袋面粉,每袋重44斤。1930年之后,一般伙计每月收入四五元大洋,高一点的六七块大洋。1935年11月实行法币后,一般职工每月收入20元到30元,刚能维持四口之家的生活。

小费,烟台人叫作小柜,小柜是澡堂职工的主要收入。所有人都能按比例参与分配,东家不参加小费分配。有的澡堂子每三天结账分一次,有的五天分一次。

那时的人际交往,请客泡澡是平常。伙计们殷勤招待,自然可以多挣小柜。如西太平街的浴新堂,有床位100张,18个雅间,并设有女盆,雇员三十多人。经理靳其祥善于经营,每五天分一次小柜,每人均分两三块大洋,收入颇丰。

所有员工吃住在澡堂子,一年四季玉米面片片、窝窝头当家,咸菜疙瘩就饭,弄个菠菜汤炖豆腐算是好饭。冬天是白菜汤、炖萝卜,能有个三两块猪肉或牛肉就很不错了。每月初一、十五改善生活,吃一顿白面馒头。只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能吃上包子、饺子、面条子和荤菜,当然都盼着这一天能解解馋。

新闻推荐

川藏公路上的扶贫“珍珠”

近年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采取“龙头企业+联合社+基地”的模式,以中国雅江松茸产业园为龙头,建立食用菌示范基地,依...

雅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雅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