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员上官冬辉:冰川玫瑰在远方 它呼唤我们一次次出发

华西都市报 2019-10-07 02:22 大字

中科院研究员上官冬辉: 高山冰川。

上官冬辉(右一)和同事在冰川勘测。

上官冬辉在海拔3975米处发现蜗牛。

“这是祁连山冰川朝向图,你看它像不像一朵玫瑰!”

9月11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上官冬辉打开电脑,向记者晒出祁连山冰川朝向图。

自2004年起,上官冬辉与高冷的高山冰川展开亲密接触。15年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这个“千里眼”,他和同事监测的高山冰川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其中,由于山系走势原因,位于中国天山、昆仑山和祁连山的冰川朝向图,均像一朵玫瑰。

室内监测分析冰川变化并绘图

常年在高寒地区奔走,上官冬辉两鬓已有些许白发。

1994年,上官冬辉考入兰州大学地理系,之后考研、读博。2004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工作。从这一年起,他开始与冰川亲密接触。

上官冬辉的研究方向,冰冻圈遥感。

“所谓遥感,就是非接触式的感知,最好的例子就是通过卫星对地球冰川进行监测,按照不同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获取冰川信息,再根据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转眼15年过去,绘出地球冰川玫瑰图,已成上官冬辉正在进行的梦想。

电脑上存储着一张卫星云图。上官冬辉说,这张图显示的冰川信息,位于库页岛,目前的数据,就是他们通过卫星收集到的。

拿到信息后,上官冬辉首先会对这块冰川进行识别和面积测量,并对比过去监测数据,以了解其整体面积变大还是缩小。同时,他还通过立体测量技术,分析这片冰川的厚度变化。最终,形成一张图。

上官冬辉说,冰川监测数据,每5年更新一次。如通过“千里眼”卫星,监测到有新冰川发育,他们首先要排除是否是积雪。

“面积大于0.01平方公里,连续数年没有变化,以及满足国际标准,即可以判定为新冰川。”上官冬辉说,对一条冰川进行数据分析,并非易事,由刘时银研究员带领的中国第二次冰川资源调查耗时约2-3年时间。目前自己那台电脑上,储存的冰川数据分析,耗费了他一年多时间。

野外科考脸晒脱皮嘴唇开了裂

卫星是上官冬辉盯着冰川的“千里眼”。而仅靠卫星,并不能获取精准数据,那就需要冰川科学家去野外科考。

于是,每年夏天,他和同事就会去高山野外。去一次,少则一两周,多则一个月。

这些年,上官冬辉和助手的足迹,踏遍了黄河流域、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及天山、河西内陆河流域。“从上个世纪末到现在,祁连山冰川变化是非常快的。”上官冬辉说。

祁连山冰川,是上官冬辉第一次野外科考地。

时间回到2007年夏天,他和同事出发前往祁连山。

“车可抵达祁连山宁缠河第一个大本营,但到第二个大本营只能步行。”背着GPS、标尺、测量杆等器材,上官冬辉和同事开始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山路上前行。这是一件很费劲的事。几天下来,脸晒脱了皮,嘴唇开了裂,人也完全变了模样。

冰川上行走,是否需要一双防滑冰靴?

“我们是科考,不是探险。”上官冬辉连连摆手,“在高原冰川上,脚上最好使的鞋,就是普通雨鞋,好穿又好走;但最麻烦的是对脸的保护,最好的保护就是不洗脸”。

守护祁连山冰川若退缩将带来灾难

在上官冬辉的电脑里,存放着一张他们自己制作的监测效果图。

这张图,标出了黄河、长江、湄公河、河西走廊、伊犁河、准噶尔、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流域等地近四十年来冰川的变化。

其中,1970-2018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缩减了0.7%(注:该数据由兰州大学曹泊提供)。

2019年8月27日,新华网刊发题为《走进中国孤独的冰川守护者》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最新数据显示,从1960年至2018年的58年里,老虎沟12号冰川退缩了403米,面积缩小了1.54平方公里,体积减少了0.33立方千米,整个冰川平均减薄12.7米。

这组数据意味着什么?

上官冬辉说,意味着祁连山冰川在缩小。不过,他否定了“冰川在未来100年会完全消失”的说法。他表示,目前没有证据能证明这种结果,但冰川的退缩确实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近年来发生在新疆公格尔山的冰川跃动、西藏阿汝村的冰崩、雅江的堵江都是冰川灾害的实例。

此外,上官冬辉还否定了“祁连山冰川缩减是人为因素直接导致”一说。他认为,气候变化、气温上升,才是造成冰川减薄退缩的直接原因,“当然人类活动对冰川退缩的影响逐渐增加。”

上官冬辉认为,冰川消失,必然会造成生态失衡。以祁连山冰川为例,正是因为有了它,才孕育了河西走廊的河流,才有了绿洲、粮仓,有了农业和畜牧业。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6年第三期《幕后英雄祁连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是祁连山中的冰川融水和祁连山中发育的河流,在河西走廊中造就了一个个绿洲……从河西走廊的东面算起,石羊河对应着武威,金昌市对应着大西河,张掖市对应着黑河,酒泉市嘉峪关市对应着北大河,玉门市对应着昌马河,敦煌市对应着党河。甚至是河流水量的大小而不是所辖的土地面积,决定了城市的规模。譬如因为黑河在这些河中水量最大,因此张掖也就成了河西走廊最大的城市。”

正因为如此,上官冬辉和同事们对冰川的监测和研究,才显得举足轻重。

同时,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国际冰冻圈的认可。目前,设在瑞士的全球冰川监测服务机构WGMS和设在美国雪冰中心的全球陆地冰监测计划(GLIMS),均有来自于上官冬辉及同事们的成果。

惊险一幕掉进冰缝探测杆救命

一条冰川的形成,少则数十年,多则上千年。研究冰川,就是要了解它的变化趋势,通过对过去的数据分析,预测未来气候变化。

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上官冬辉和同事们年复一年,穿行在各大冰川上,哪怕遭遇生命危险,也从未退缩过。

2007年,在青海格尔木玉珠峰5000多米海拔科考时,上官冬辉就“差点回不来”。当时,新雪覆盖了冰面,他一脚踏空,掉进了冰缝。“当时,幸亏我手里拿着探测杆,掉进冰缝那一瞬间,下意识地把探测杆一横,探测杆架在了冰缝之间,我这才没继续下坠。”

尽管有些后怕,但上官冬辉第二年又出发了。

“时间久了,去的次数多了这条冰川哪里有冰缝,也就了如指掌了。”上官冬辉说,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成立以来,未发生一起冰川科考安全事故。

如此艰险,又为何持之不倦?

上官冬辉再次打开祁连山冰川朝向玫瑰图。他说,其实,每一个冰川人心中,都有一朵冰川玫瑰图。毕竟,玫瑰是献给爱人的,“或许正是这朵‘冻’人的冰川玫瑰,让一代又一代冰川人坚持了下来。”对 话冰川不仅要保护还应该用起来

前段时间,北欧国家冰岛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葬礼,逝者是著名的“OK冰川”,这是人类首次给冰川举行葬礼。

消息传出,冰川正在死亡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

冰川消融意味着什么?人类又该如何应对?9月11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70年·天路行”系列报道采访组对话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上官冬辉。

记者:冰冻圈是个什么圈呢?

上官冬辉:冰冻圈实际上是地球上一个连续分布且具有一定厚度的负温圈层。

记者:冰芯的作用是什么?

上官冬辉:我们可以通过采集到的冰芯,分析沉积的冰层,我们可以恢复冰川的那段时间的气候环境。如果了解过去,就可以预测未来。

记者:您说冰川不仅要保护,还应该用起来,应该怎么用?

上官冬辉:它有文化、旅游、水资源的作用。目前旅游开发是比较多的,还有就是在冰川的环境下,文化的发展。

记者:现在我国每年冰川量已经呈递减趋势了吗?

上官冬辉:对,从1969年到现在,从我们的监测情况来看,中国的冰川以普遍退缩为主。从1969年到2009年,它的变化大概17%左右,现在更新的数据大概到20%左右,也就意味着2009年到2018年左右,9年又退缩了3%左右。

记者:冰川消失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

上官冬辉:影响最大的可能还是在西北的干旱区,水的调节作用。目前有些河流,冰川的调节作用已经丧失了。

记者:现在国内,防止沙漠化或者海洋破坏,都有很多志愿活动,那冰川有这样的志愿者吗?

上官冬辉: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推行志愿者活动。

新闻推荐

雅江县合力构建五粮液松茸酒“三联”共同体

四川经济日报甘孜讯(张径彬记者杨琦)记者从雅江县扶贫开发局获悉,去年以来,该县通过品牌联手、资本联营、政企联动,合力构建五...

雅江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