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澡堂子 街面忆往

烟台晚报 2019-03-23 09:45 大字

高守莲

老烟台人称浴池为澡堂子。不管日子多么拮据,人们也要按时把节地到澡堂子洗澡。老烟台人讲究洗澡。夏天下海游泳,叫洗海澡。男士进澡堂子不仅为洗澡,还要喝茶聊天、理发刮胡子、搓背修脚。有资料记载,上世纪30年代初,烟台街面上的浴池有17家。比较有名的是:二马路的东华楼,建有三层楼房,设男女池、盆,能容纳200多客座;南大道和西南河交叉路口的雅江泉,两层楼内设通座和雅座160位,浴盆2个;西南河北首下海口的镇江楼,两层楼房设坐130多位;大庙后街的浴德堂和大庙戏楼西侧胡同里的光华池,均是两层楼内设通座和雅座120多位;儒林街的中兴楼设100多通座加4个浴盆;二道街的东滨楼两层楼内100多座。另有西南河百业市场的中和楼、大众戏院对门的庆泉楼、义聚街的涌泉堂以及卫生池、福和楼、浴新池、九江泉、庆春堂、同春楼等不足100座规模的浴池。

澡堂子的服务是一定程式的:客人进店后,店员观其衣帽,度其身份,喊堂叫座,安排适当档次,然后奉茶,替客人挂衣帽、披浴巾。客人洗完澡回座位后,立即递上干毛巾。交款时,由店员大声报账,并送客人出门。浴池的工资较低,服务好了,客人会给小费。卖座收入归店家,小费由店里的人按比例分成,小费高于工资。日伪统治期间,民生凋敝,浴池业更是无力支撑,到解放时,只剩下光华池、中兴池、新江泉和浴新堂。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50年代新建了大华浴池,对光华池、中兴池和新江泉、浴新堂进行了改扩建,70年代初又新建了中兴浴池。同时,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根据自身条件普遍建立了浴池,作为一项员工福利。到1985年,市区营业性的浴池只剩下大华、中兴和新华池,床位不足700个。

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单位都有浴池,也允许家属去洗澡,但浴池都在工人三班倒的上下班时间开放,家属去洗很不方便。所以,我是跟着奶奶到二马路新华池洗澡的。

新华池是老烟台最大的浴池,上世纪30年代开业时叫东华楼,位于二马路东,门面朝西,临街建有三层楼,有大院可停车。一层二层各设一个大池,并设有男、女盆池,容纳客座200多个,三楼办公和娱乐服务,1939年更名为海滨楼。1944年关门歇业。直到1959年,市政府投资对旧址进行了修复,成立了国营新华池。修复后的新华池,男浴以大池为主,盆浴为辅,设有大通铺,提供拖鞋、毛巾、浴巾,浴客可自带茶叶在此喝茶聊天休息。女浴全是盆浴,一盆一室为主,也有双盆一室的,挂布帘。统一提供拖鞋、毛巾、浴巾。客人离开浴盆,服务员立即用来苏水消毒,浴盆洁白干净,同时更换毛巾浴巾。客人不喜欢用浴池的用具,均可自带。

那时洗澡很便宜,上世纪70年代,大池一角钱,盆浴两角钱。奶奶75岁后,三寸金莲的小脚走到浴池就不方便了,我就按时用自行车推着奶奶到新华池泡泡澡。每次,我都是急三火四地先洗完,再给奶奶浑身上下搓洗一遍,将脏水放掉,重放清水洗一遍。但后来几年给奶奶洗澡时,她都是穿着袜子,不让我看她的三寸金莲。换衣服时也不让我帮忙,总让我到外面等着,她换上干袜子穿好尖脚小鞋,自己走出浴池,我再用自行车把奶奶推回家。到家第一件事,奶奶关好房门,拉上窗帘,用剪刀和爸爸给她用锯条打的小刀修理三寸金莲。奶奶说,裹脚后的小脚太难看,折断的脚趾净是硬茧,只有泡软了才能修理,这样走路才不疼。

让我遗憾的是,那年,我家作为老烟台第一批拆迁户搬到北岛躲迁后,没有条件再带奶奶到澡堂泡澡了,84岁的奶奶猝然离开了人世。

新闻推荐

“雪线邮路,我一生的路” 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四川省甘孜分公司长途邮车驾驶员其美多吉(上)

●四川日报记者陈松1月23日,记者打开电脑,通过卫星地图俯瞰川藏公路康定至德格段,扑面而来的是大片绿色和白色———绿...

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雅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