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甘孜州高寒牧区牦牛饲草短缺“卡脖子”难题 青贮玉米花开高原,肥了牦牛富了百姓

四川经济日报 2021-11-10 06:50 大字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杨琦 文/图

新龙县波洛村青贮玉米采收现场

“轰隆隆!……”初冬的康巴高原天空湛蓝,寒气逼人,在海拔2900米的新龙县波洛村玉米地里却热火朝天,一台青贮收割机在地里驰骋,一株株青贮玉米被打碎,从收割机里喷出绿色的碎末,被一台拖拉机转运至打包场,在包膜机运行下,被称为牦牛“草罐头”的青贮玉米草料包纷纷下线。

“平均亩产5吨,没想到试种成功还高产,咱们县上的牦牛将吃上我们自己种出来的饲草,建优质饲草基地我们有‘底气’啦!”采收现场,新龙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李云贵激动地说。

青贮玉米成功种植,甘孜州突破了高海拔地区种植难题,并实现了优质高产,有效破解高寒牧区牦牛饲草短缺“卡脖子”难题,改变以往靠天养畜的生产方式,推进全州牦牛产业发展。

“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以牦牛产业助推甘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日,甘孜州委专题研究甘孜牦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事项,提出用三年时间,在甘孜州打造年产值50亿元的国家级牦牛特色产业集群。

饲草短缺,制约牦牛特色产业发展

甘孜是牦牛资源大州,牦牛主导品种优势和特色突出。据统计,2020年底全州牦牛存栏191.31万头,出栏牦牛48.09万头,牦牛产业总产值达44亿元。

“牦牛是我州牧民主要收入来源,牦牛产业是甘孜最具特色产业,但缺草少料是最大的瓶颈制约因素,不解决饲草料短缺这个‘卡脖子’难题,发展牦牛产业就是一句空话。”甘孜州农科所副所长刘军说。

据他介绍,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牧草生长量与饲料季节性均衡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导致牦牛始终摆脱不了“夏饱、秋肥、冬瘦、春亡”的恶性循环。

“夏天草料丰富,牛长得好。但在冬季只能吃干草,一头牛一个冬天能瘦几十斤。”甘孜县康巴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代埝君说,由于海拔较高,在以前,每年10月到次年4月,自己都要为牦牛的“伙食”发愁。饲料营养跟不上,牦牛不仅不爱长,肉的营养价值也不好。

据统计,在甘孜、阿坝等高寒牧区,每年约有15%的牦牛因饲料短缺而被饿死,按每头牦牛1万元计算,直接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元;另外,由于营养不足,每头牦牛冬季因冻饿掉膘损失也高达38%,年损失上亿元。

究其原因,是因为高寒牧区人工种植牧草技术不成熟,加之青稞、油菜等生物量小,秸秆营养低,无法提供牦牛生长所需营养,最终影响市场价值。而如果从外面调运青贮饲料的话,又面临运输成本高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制约牦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阻力。

为破解高寒牧区牦牛饲草短缺“卡脖子”难题,近年来,甘孜州人民政府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实施“校州”、“院州”农业科技合作,对青贮玉米饲草种植进行研究。

科技攻关,青贮玉米亩产突破8吨

据了解,青贮玉米是世界公认的产量最大的饲草资源,全株青贮玉米是优质饲草料资源,整合利用这一“饲草+饲料”复合资源,是牦牛产业多快好省的饲草料解决方式。

“青贮玉米草料包是利用全株玉米加工制作的,是一种‘饲草+饲料’复合型产品,在青贮玉米草料包里面,玉米秸是绿色优质饲草,玉米粒则是能量精饲料。”甘孜州农科所玉米课题组负责人肖启银说,“如果在供给侧为牦牛养殖提供玉米草料包,既解决了饲草问题,也解决了饲料问题,一次性就把两个短板都补上了。”

2018年,甘孜州农科所与四川农业大学启动“青贮玉米与大豆间作优质高产栽培及青贮技术研究”。“所校”农业科技人员在色达、甘孜、道孚等县开展科技攻关、示范种植。

在科技人员多年来的试验研究下,2020年10月16日,青贮玉米-豆类带状间作种植技术于在道孚县八美镇试验示范点经专家组现场测产验收,获得成功。

“太不可思议!没想到亩产高达8.8吨。” 今年9月14日,在海拔3500米左右的色达县翁达镇明达村,省州农业专家对青贮玉米多个品种开展现场测产。在高海拔地方成功种植青贮玉米确实是个稀罕事,更稀奇的是还高产,看到测产的数据,专家们不约而同惊叹。

当然,不可思议的背后是严格的选种,高要求的栽培,精准化的观测,高科技的施肥……

“为了保证在绿色有机的前提下成功种植青贮玉米,我们种植的全过程实行机械化,要求相当苛刻,只要不符合要求就重头开始。当时工人们也有一些怨言,但是,他们今天看到眼前的一切都感到值得。”肖启银说。

在高海拔地区种植青贮玉米是很讲究的,科学的种植技术,优良的品种,精细的田间管理……历经4年的技术攻关,甘孜州选育出海拔在2500米至3500米区域适宜栽培的7个优良青贮玉米品种;总结出青贮玉米种植全套技术。

记者了解到,目前,甘孜州已在新龙、甘孜、色达等县种植青贮玉米达1000亩。明年还将探索“青贮玉米-马铃薯间作”种植技术,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青贮玉米项目的成功实属不易,为解决高海拔地区牧草生长量与饲料均衡性季节需求间的突出矛盾,破解草食牲畜冬春季饲料短缺提供了新途径。”甘孜州农牧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草罐头”,肥了牦牛富了百姓

“再过几天自己将领到1280元收入,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啦!”11月2日,在新龙县青贮玉米打包现场,41岁的仁乃村村民扎西搬运着刚下线的“草罐头”,他高兴地告诉记者。

据四川林峰集团副总彭蕾介绍,今年公司以每亩500元价格在波洛村流转了80亩土地种青贮玉米,在种植、采收期间聘请当地村民务工,按照每天160元工资,当地两个村70余户村民轮流务工增加收入。

“今年试种成功,让我们更有信心,明年将扩大规模,流转土地800亩,实施标准化、机械化种植,让当地更多村民吃上‘青贮增收饭’。”彭蕾告诉记者。

11月4日,记者在道孚县八美农场看到,一排排绿色青贮玉米草料包整齐排放,打开一个小孔,牦牛们最爱的“草罐头”浓浓的草香扑鼻而来。

据肖启银介绍,青贮玉米草料包相当于一个真空保鲜袋,只要不开包就不会发霉变质,保存时间长,营养价值远高于普通饲料,牦牛一年四季都能吃上青绿饲料。

“牦牛吃上青贮饲料后,每天晚上准时回家,再也不用担心到处找牛了!同时,长膘也特别快,出栏就能卖个好价钱。”正在饲喂牦牛的八美村民彭措告诉记者,以前养殖靠天吃饭,现在每天定时给牦牛补料,时间一到,它们自己就回家了。

自青贮玉米项目在甘孜落地以来,给当地牧民饲草有了新的选择,相比内地青贮玉米实现了品质更高,成本更低;有效提高了当地抗灾保畜能力。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达到草畜平衡。

高原“草罐头”给了甘孜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动力,也给了当地农户增收的新途径。

据悉,下一步,甘孜将以“院校所+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全州适宜的区域规模种植青贮玉米,建设一批优质饲草料种植加工基地,推进牦牛养殖大州向牦牛产业强州转变。

记者手记 >>

青贮玉米种植是一项高效循环利用技术,能让种养业实现有机结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经过“校州”、“院州”农业专家团队多年试验示范,甘孜州突破了青贮玉米在高海拔种植的难题,选育出优质高产品种,总结出全套种植技术,为发展牦牛产业补上了饲草料瓶颈短板,消除了草畜矛盾问题,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做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了生态环保与牧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我们相信,未来,甘孜州必将加大这一科技成果推广运用,让青贮玉米花开高原,早日建成国家级牦牛特色产业集群,助推甘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闻推荐

村民有问题 “码”上就解决

麻日乡党员干部在各村竖起党员信息二维码。受访者供图□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袁宇君这两天,50岁的翁堆有点发愁...

新龙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新龙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