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年菩提树下,唐卡见证美丽乡城故事
白色浆汁“浇成”的藏房外墙、可以破案的藏族“脱口秀”、狂放不羁又绚丽多彩的“疯装”……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的一株近900年菩提树下的唐卡,展现着乡城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符号,蕴藏着地方基层治理智慧。
乡城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风景如画,属大香格里拉旅游圈腹心地带。乡城在藏语里是“手中佛珠”的意思,恰巧乡城县青德镇盛产菩提子,镇内仲德村有一株近900年的菩提树,树下展示有一幅2017年乡城县唐卡非遗传承人集体创作的精美唐卡《香巴拉净土大观》,凝结着美丽的乡城故事。
白色浆汁“浇成”的藏房外墙
唐卡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乡城“三绝”之一——“白色藏房”。据乡城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泽珠介绍,如果从天空俯视乡城,能看到硕曲河由北而南纵贯乡城全境,像一根丝线把坐落在沿河两岸的白色藏房村寨连在一起,犹如串串佛珠,乡城“手中佛珠”由此得名。
乡城的白色藏房是当地藏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这幅唐卡不仅描绘了美丽的白藏房,还记录了别有意味的修筑过程。这项工作非个体劳动所能完成,一般是村里每家每户都出劳力,男女参加,排成几列,在歌声的伴随下,集体踏着如舞蹈般一致的节拍劳动。
白色藏房的最大特点是使用了乡城独有的黏土夯筑墙体、阿嘎土做屋顶防水、白色黏土调成浆汁浇灌外墙,这样修筑而成的白色藏房外表美观、坚固防雨。浇灌外墙的工序每年都要做一次,当地称之为“白色灌礼”。村民们用一种特有的白色黏土稀释后浇注整个墙面,这不仅使墙体美观、防雨,更主要是祈求吉祥、幸福。在藏族群众的传统观念里,传说每浇注一次就相当于点上一千盏酥油灯,诵一千道平安经,也有“醍醐灌顶”的寓意。
尽管现代社会已经有了钢筋水泥,但乡城县如今仍然提倡采用传统建筑方法,用当地黏土夯筑防水,以继承邻里互帮、和谐相处的好村风。
“政府希望群众不仅将修筑白色藏房的传统技术保留下来,还能在劳动中增进友谊、促进和谐。”泽珠说。
可以破案的藏族“脱口秀”
唐卡上不仅记录了白色藏房,还展现了乡城人独特的宴饮习俗。只见一群人盛装围坐在一起,脸上笑意满满,而中间两位站立着的男子手舞足蹈,好像在比划着什么。
泽珠告诉记者,这样的宴饮场景是乡城“笑宴”,中间两位男子是“笑宴大师”。“笑宴”就是用藏语表演的脱口秀,“笑宴大师”在“笑宴”上把在场人的缺点、做过的傻事等,编成笑料“包袱”抖出来,在嬉笑怒骂中劝人勤奋友好、诚实上进,传递正能量。
笑宴没有剧本和模板,婚礼、寿宴、乔迁新居、逢年过节,甚至三两朋友聚会,都能搞“笑宴”。能成为“笑宴大师”的人,一般语言表达能力强,有幽默感,对本村的人和事有细致的观察和总结。
乡城人认为,被“笑宴大师”揶揄嘲讽的人不能生气。“经得起‘笑宴’的人,才是有肚量的人。”泽珠说,“许多在‘笑宴’上被嘲讽的人尽管面红耳赤,但也能虚心接受、改正缺点。”
现年38岁的四郎曲登是笑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拥有“笑宴大师”称号。18岁时四郎曲登就开始与“笑宴”师傅说学逗笑。“目前这个行当里我绝对是乡城县里厉害的人物,还没碰到过对手。”四郎曲登说。
除了给生活带来欢乐,据说“笑宴”还能破案。“笑宴大师”知道一个人的底细,但苦于没有证据,于是在“笑宴”上通过讽刺揭短,让罪犯恼羞成怒、不打自招。
狂放不羁的“疯装”
乍一听“疯装”,大概会吓人一跳。然而乡城“疯装”却一点不“疯”,它融合了藏族、纳西族、汉族三个民族服饰的风格,是唐代宫装、纳西女装和乡城藏装的完美结合。唐卡上的姑娘,身着绚丽多彩的“疯装”,自然生动,婀娜多姿,是乡城一道靓丽的风景。
泽珠介绍,“疯装”用牦牛绒和布料做成,紧紧的束腰承袭自唐代宫装,裙摆108道褶皱来自纳西族的服饰风格,红、黄、蓝、绿则是藏族的色彩,用现代的说法叫“撞色”。
关于“疯装”还有一段美丽神奇的传说,相传唐代文成公主进藏,途经乡城巴姆山,细雨霏霏,婢女为给公主挡雨,扯下绿色的马鞍垫子,披在公主背上,因此乡城“疯装”背上都有一块绿色的布。
在婚礼节庆时,乡城女子会穿上精心缝制的“疯装”,再佩戴金银、珊瑚、玛瑙、珍珠、翡翠、绿松石等制成的首饰,盛装登场。
“乡城‘疯装’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服装创新上,还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互融的见证,是难得的历史文化财富。”泽珠说。
(据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推荐
10月20日,在四川甘孜乡城县青德镇万亩果园内,村民搬运采摘的苹果。近年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青德镇依据高原地势、...
乡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乡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