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摘“穷帽” 乡城洞松乡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甘孜日报 2018-10-19 01:01 大字

章追(中)和乡干部在家讨论产业发展情况。

◎谢臣仁 记者 刘小兵 文/ 图

乡城县洞松乡原本是全县典型的落后乡,全乡群众靠天吃饭、不思进取,长期在温饱线上游走。近年来,该乡抢抓政策机遇、顺应发展趋势,借力脱贫攻坚纵深推进、全域旅游加快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按照“因地制宜、差异布局,中心突出、优势互补”的原则和“一村一品、大村多品,培树精品、整村推进”的思路,大力推动产业转型,使得群众收入大提升、思想大转变、热情大迸发。目前,该乡已成为一个产业兴盛、人民奋进、前景广阔的“幸福家园”。

过去

靠天吃饭生活困窘

“穷不穷看洞松。”曾经广泛流传于乡城县干部群众之间,洞松乡党委书记朱秀军向记者介绍基本情况时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们洞松以前可是出了名的‘穷山恶水’,自然条件艰苦、干部群众懒散,温饱问题全靠政府解决。”

洞松乡距县城28公里,大部分区域位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高山河谷地带;由于土地贫瘠、水源缺乏且交通不便,该乡人口稀少,2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生活着197户、1218人,7个行政村中有3个贫困村;受自然和历史影响,该乡为半农半牧地区,出产小麦、大麦、青稞、玉米、土豆、元根等农作物和核桃、苹果、藏梨等水果,有养殖牛、羊的传统。

朱秀军告诉记者,以前群众分散居住在杂草丛生、坡度50度左右的荒地,土地和水源严重缺乏。对朱秀军的说法该乡木因村真爱丁真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在2003年政府开始组织木因村群众分批易地搬迁之前,该村的群众大多生活在距硕曲河岸数百米的高山上。虽然人均土地有两亩左右,但是极度缺水且土壤贫瘠,农作物产量低,不能完全满足口粮需求,村中老人、小孩较多的家庭只能靠政府救助维持温饱。由于居住地坡度大且地质松散,该村群众还深受滑坡、地陷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村里许多人家的房子因地陷受损,仅有的生活费经常需要拿来维修房屋。谈及易地搬迁之前的生活,真爱丁真感慨万千:“那真是又穷又脏。地里产不出东西,挖点药材都要走很远到县城去卖,大家手里都没有余钱;人和牲口是住在一起的,家里没有厕所,用水不方便,很少洗手、洗澡。”“其他村也差不多”,朱秀军补充道。

恶劣的环境、贫困的生活,让洞松乡群众一度丧失了改善生活的信心。真爱丁真说:“那时候,没钱的睡懒觉,有点余钱的就天天喝酒打牌,对生活看不到希望。”

现在

一村一品显成效

随着国家各项惠民助民政策的不断落地,2014年,洞松乡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5个村完成了易地搬迁。让困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实施易地搬迁的目的和初衷,与搬迁工作同步开展的便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2012年,乡城县引进了酿酒葡萄种植产业。基于光照充足、土地连片等客观条件,洞松乡克斗村的115亩土地被列为了酿酒葡萄种植示范基地。但是新产业的推广并非易事。克斗村村民章追向记者坦言,“那时候我们都没有种过葡萄,怕种不好,更怕卖不到钱,就都不想种。县里和乡上的干部天天上门做工作,我们才种了,但当时心里还是不愿意的。”朱秀军介绍说,为打消群众的顾虑,政府当时给出很优越的政策:葡萄苗由政府免费提供,秧苗栽培和前期管理有技术人员全程指导,葡萄挂果之前由政府补贴保障群众基本收入,葡萄挂果之后由政府寻找企业订单收购。

在反复动员和优厚政策的激励下,葡萄基地终于在2013年建成了。2016年首批葡萄顺利走向市场为洞松乡打开了产业转型局面。章追家共有近10亩土地,其中7亩种了葡萄,2016年他家葡萄销售收入达1.8万元,2017年收入是1.5万元,今年因葡萄产量好且价格高,章追家的葡萄产值达3万元。采访中,章追指着家里的电视机和电冰箱说,“这些都是卖葡萄的收入买的!以前种玉米一亩地就四、五百元的收入;现在,种葡萄收入高,人也轻松。家里年轻人都打工去了,我们两个老的就可以管理葡萄!”

在洞松乡木因村,过去的玉米地大多种上了树椒。朱秀军告诉记者,克斗村葡萄基地建成之后,乡党委政府开始大力推动洞松乡产业转型;为了避免产业雷同造成“一损俱损”,该乡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重点发展不同产业。经过3年的推广发展,木因村种上了50余亩树椒,今年,全村产出树椒2.5056万斤,实现销售额15.0336万元。此外,木因村还引进藏系山羊,建起规范化羊圈,发展起了养羊产业。目前,该村的山羊保有量已从几年前的几十只增加到800多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羊。据估算这批山羊一年就可出栏,每只可产生毛利500元。现在,“采着树椒摘穷帽、赶着山羊奔小康”已经成为木因村群众共同的追求。

在洞松乡固松村,400亩新栽的苹果树和100亩新栽的花椒树长势良好,蜜蜂养殖业和民宿产业也在今年初实现了起步。在该乡热斗村,205亩包含桃子、大樱桃、苹果等多种水果的采摘体验园已见雏形;在该乡卡兴村,125亩元根基地今年初次投产,创造了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能产生24000元的收益。同时,该乡的牛农、大年两村也正探索产业转型。

朱秀军告诉记者,2014年洞松乡人均收入为5865元,2017年该乡的人均收入已达到9745元。

未来

农旅融合有前途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木因村山脚下的一块空地上有一个正在建设的厂房。朱秀军告诉记者,那是即将投产的“藏香味道加工厂”,计划总投资为2100万元,是乡城康南农特产品加工园区的C区;该加工厂主要从事果蔬、菌类和肉类产品精细加工,设施设备按照加工有机农特产品的标准配备,厂房的运营商已经和洞松乡的一些村签订了订单收购协议,负责收购当地的农特产品。

被问及为什么要建“藏香味道加工厂”时,朱秀军说:“这是我们洞松乡整个产业发展布局当中的重要一环。有了这个加工厂,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旅融合!”

原来,洞松乡境内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绒绕山。该山距乡城县城31公里,距离洞东路5公里,站在山顶可尽览青德、青麦和然乌三个乡镇的田园风光;此外该山上还有108个成线形分布、形似佛珠的天然溶洞景观。随着近年来乡城旅游业的发展,绒绕山已经成为备受乡城本地人和周边地区群众青睐的景点。今年春节期间,便有12000多人到此游玩。

“我们打造苹果园、花海、生态水果采摘园等既有观光价值又有实物产出的产业,是因为这些都是旅游产品,包括树椒、山羊、藏鸡、元根,通过藏香味道加工厂的加工都将成为游客带得走的旅游产品。我们的整体规划就是依托绒绕山,打造‘洞松一日游’品牌,并让游客在这里实现吃、住、行、娱、购等综合需求。目前国家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洞松乡将盯紧市场变化,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结构。”朱秀军在向记者介绍完绒绕山的旅游开发优势后,全盘托出了洞松乡的产业发展谋划。

对于洞松乡的产业发展布局,当地干部群众普遍认同并充满信心。木因乡贫困户洛绒青批已在修建藏香味道加工厂的过程中得到了几千元劳务收入,他告诉记者,“种树椒和养羊已经让我脱贫了,只要旅游发展起来我就有信心致富。”克斗村洛绒尼玛说,“这几年日子越来越好,全靠国家的政策好,乡党委领导正确。我们相信乡党委的规划,有信心搞旅游,把日子过得更好!”

新闻推荐

昔日荒坡变“宝地” 乡城县热麦村种植生态林助农增收

热麦村群众在为栽植的毛桃树浇水。◎县委中心报道组何才华文/图“这两天太阳特别大,如果不勤点浇水,树苗都会干死。”7月10...

乡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城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