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河畔 石渠牦牛生态路
在石渠县色须镇红旗一村,当地藏族群众鲁达驱赶不听话的牛回到定居点。新华社 发
◎新华社记者 陈天湖 谢佼
通天河蜿蜒流淌,进入石渠称之为金沙江。广袤的扎溪卡大草原为“高原之舟”牦牛提供了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
1950年修建川藏公路时,第一批支援筑路大军进藏的6000头牦牛就来自石渠,它们为开凿天路立下奇功。
深秋,记者走进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的色须镇达拢村,眼前的绵绵雪山和扎溪卡大草原一望无际,草色犹如金黄色的缎子,在夕阳下发亮。
“公秋迟里的660头牦牛少了一大半。”刚进村,驻村干部就告诉记者。
当地牧民祖祖辈辈依靠牦牛过活,牦牛越多代表着财富越多,一般都舍不得卖,公秋迟里怎么会卖掉牦牛呢?
戴着传统康巴花帽的公秋迟里今年43岁,黝黑的皮肤,高大的身躯,是位壮实的康巴汉子。他用夹杂着康巴方言的四川话比画着说,他1997年成家后养牦牛,从23头牛开始,最多时达到600多头规模,成为致富带头人。现在卖掉牛,当然有打算。
他指着门前的草滩说,草原前些年退化严重,这儿已变成裸露的黑土滩,一吹风,就是沙尘暴。“呼呼地起来,满脸是沙土。”
高原游牧,逐水草而居。公秋迟里知道,如果不治理,就算再怎么游走,迟早有找不到合适草场的那一天。但是自己能怎么办呢?
石渠县县长罗林告诉记者,石渠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西线起始区。雅砻江在这里发源,通天河进入石渠开始咆哮。
这里还是全国五大牧区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3216万亩的天然草地约占四川省草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是雪域高原名副其实的大草原。
草地生态系统支撑着一方民生,弥足珍贵。
公秋迟里说,五年前,裸露的黑土滩上立起帐篷,当地政府整治草地退化动了真格。县长罗林和分管副县长尼克月哈,在潮湿阴冷的草地上攻坚种草,一住就是大半年。罗林的腿因此风湿严重,站不了几分钟就会抖。大家不喊他县长,喊他草地娃罗林。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今年是国家图书馆建成110周年,如今,图书馆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图书馆是近现代的产物,它是收藏图书,并供人借阅的机...
石渠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石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