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肴美景相映趣 回味无穷“品”羊城

南宁晚报 2019-05-23 06:46 大字

波波叉烧包岭南酒文化博物馆内展品采访团参观珠江-英博国际啤酒博物馆功夫汤虾饺 鲜虾红米肠

5月16日至23日,广州亚洲美食节如火如荼开展,世界各地嘉宾齐聚广州,共飨精彩纷呈的美食和文化盛宴。其间,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的支持下,羊城晚报社联合广州市委宣传部主办了“回味无穷‘品’羊城”活动,邀请晚协会员单位的十余位文化、美食版块的媒体人到穗“打卡”,体验“食在广州”的魅力,感受城市的文化底蕴。

寻历史·南越王宫博物馆

幽渠龟鳖——两千年前王宫后花园趣事

翻广州城建的实物史书

5月17日,采访团一行来到广州市北京路,先后参观万木草堂、都城隍庙、南越王宫博物馆和北京路文化旅游区。用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管委会副主任刘纪耀的话说,是“漫步北京路,穿越2000年”。

的确,当踏进南越王宫博物馆时,我们仿佛穿越到了2000多年前的王宫后花园——南越宫苑。这里是南越宫苑遗迹,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秦汉宫苑实例。其中至为重要的曲流石渠遗迹,渠体残长约160米,实际上是位于现代地面以下五米深处的人工水景,自东北蜿蜒流向西南,呈现山谷溪涧的自然野趣,是南越王休闲娱乐的场所。

整座石渠蜿蜒曲折,急弯处砌有“水潭”,又分设两处“渠陂”。石渠渠西有石板平桥,旁边铺设步石;东端构筑有弯月形深池,放养龟鳖——石渠遗址出土了不少龟鳖甲壳,在石渠遗址还可以看见有一个下斜口供大龟上岸,龟鳖的待遇可以说是很高了。

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现,不但向世人展示了2000多年前岭南地区的建筑水平和造园艺术,还展示了古人科学而完善的排水体系,遗址内逐层叠压的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南汉、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历代文化层,证明了20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广州城市的中心,是广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

尝美食·点都德茶楼

“点都得”——怎样都没问题

看粤式茶点的守正与创新

“一盅两件”:一个瓦茶盅、两件果腹茶点,浓缩了广州最为市井的生活形态。

走进广州亚洲美食节上评出的“亚洲美食地标”点都德茶楼,记者看到,趟门、牌匾、对联、琉璃瓦、鸟笼吊灯……尽是岭南风情;氤氲的功夫茶壶配上小炉滚水,青皮慈竹蒸笼里是即点即蒸的烧卖、叉烧包、金钱肚……香气四溢。一桌桌市民围坐一起“叹”早茶,谈笑风生。

老字号“点都德”源于1933年。“点都德”,来源于粤语“点都得”,意为:怎样都没有问题,体现出广府人随和务实的性格特征。如今,这一句口头禅演化为广州市内家喻户晓的连锁茶楼品牌。在这里,有传统经典的虾饺、烧卖、凤爪,也有泰式冰榴莲、日式青芥三文鱼挞等新派点心。其中最吸引记者眼球的就是其与喜茶跨界合作推出的波波叉烧包了——肥瘦适中的叉烧搭配黑糖波波做馅,顶部自然裂开,波波突围而出,一口咬下去,咸甜比例搭配刚好,肉香四溢,软嫩饱满不粘牙。

“饮啖茶食个包,擦出味蕾新火花。” 点都德茶楼出品总监黄光明以该叉烧包为例,讲述粤式茶点的创新历史。粤式茶点在广州老一辈人不断的努力下得到创新,茶点品种发展至上千个,既坚守本地特色,又融合南北中外精髓,以至于现在的粤式茶点,让传统与新潮两种特质美妙地融合、平衡,更有味道。

品美酒·陈太吉酒庄

肥猪肉浸酒——鲜为人知的豉香型白酒

品粤菜粤酒的文化范

5月17日下午,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石湾酒厂集团主办的“羊城范局”活动第二期正式开讲,在“范前参观”环节,采访团参观了陈太吉酒庄、岭南酒文化博物馆等地。记者了解到,陈太吉酒庄最独特之处,就是蒸馏出斋酒之后放入精选肥猪肉,进入酒缸陈酿工序,经过长时间的窑藏,酒体清正醇厚,酒香回味悠长,具有独特的豉味。这种岭南肉类酿酒的传统工艺,助力豉香型白酒跻身中国十二种白酒香型中的一种。

在活动“范前小聚”环节,广东石湾酒厂集团董事长范绍辉、广州本地知名美食家劳毅波、扬子晚报旅游周刊主编孔小芳、钱江晚报记者黄葆青、成都晚报首席编辑李杨、中国烹饪名师黄德恩、粤菜新秀代表唐启水、知名饮食文化节目制片人关志泉等嘉宾,围绕“对话美食与文化”主题,畅谈文化的流变对美食的影响。

范绍辉表示,美食不应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要追求更高层次,为美食注入文化内涵。他同时表示,希望在弘扬岭南美食文化的同时,也弘扬岭南的酒文化,使粤菜与粤酒相得益彰。

孔小芳从她熟悉的淮扬菜切入,也提出了“一个菜品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就是它文化内涵的体现”的观点。她认为,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不仅是追求其味道,而是探寻一道菜背后的故事。

劳毅波则以花椒、榴莲等食物为例,剖析了粤菜中的文化融合。“不要以为粤菜是与生俱来的,其实粤菜和广东的商业文化密不可分。”他说。

关志泉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指出,如今不论食客来自哪个省份,都能从广州美食中“找到熟悉的味道”。

【感想】

食在广州 名不虚传

●重庆晚报编委万鹏:

广州这座城市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它在既现代又时尚的同时,还保持着精致的市井气息。广州市井气息的精致,体现于老街的一砖一瓦,老食的专注用心,或许这就是一种城市精神吧。

●绍兴晚报编委、消费周刊主编方斌文:

广州美食兼容并蓄,不光是对各地菜系的吸纳改良,还包括对各种食材的物尽其用。广州美食的特点,也正是广州文化海纳百川特点的体现。

●南宁晚报编委、总编办主任罗琼:

广州之于我,因着地域的关系、娘家的纽带,总是亲切。这次广州美食之旅,给我带来的是细水长流的儿时味蕾记忆。鲜香、清润,又生猛;讲究、精致,又努力。这里的人和美食一样,“范儿”十足。

●湛江晚报副总编辑欧春亚:

此次活动让人大开眼界,荟萃了亚洲美食特色,突出展现了粤菜精华,让游客在广州“一站式”吃遍亚洲美食。多举办此类活动,可以扩大羊城美食影响力。

●成都晚报·成都发布首席编辑李杨:

这次行程,让我惊讶于广州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旅途中希望寻求一座城市的味道,味道有很多,包括美食、美景,以及生活的人,这次全都体会到了。

●长沙晚报高级编辑黄清辉:

这次几乎遍尝了点都德的菜点,在啤酒博物馆又喝到了12款口味的啤酒。在广州生活了30多年的同学都羡慕我,说她“来广州这么多年都没有这么全面的体会”。

●福州市旅游协会媒体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州晚报旅游事业部主任张秀冰:

北京路步行街是我最期待的一站,除了广式风味,这里还有多个国家、多个地市的菜式,它们见证着广州的“包容”。

●齐鲁晚报餐饮全媒体事业部主任于成功:

此次活动让我们领略了广州名不虚传的人文美食,粤菜粤酒精致清香,完美诠释了“食在广州”的名句。

●今晚报总编室副主任吴薇:

此次广州亚洲美食节之旅令人难忘,不仅品尝了各式粤式精美点心,而且深入了解了广州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让我们度过了非常美好的时光。

●扬子晚报旅游周刊主编孔小芳:

漫步北京路历史文化旅游区了解羊城历史;在岭南酒文化博物馆体味岭南文化风韵……而我最爱的还是粤菜,从广式早茶、私房菜,再到各种甜点小食,这些都让我停不下脚步。

●河源晚报融媒中心采集部副主任吴奕镇:

这次活动让我们一群媒体人领略了岭南的部分文化和饮食历史、氛围,也给各地媒体人提供了一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美食交流的机会。

●新安晚报总编办版面主编李泽文:

“食在广州”这句话其实更体现了广州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或者说是对生活本源的探寻和追求,这种过程是极具幸福感的。

●深圳晚报金融食品旅游中心副主任郑海帆:

这几天,我们走访了万木草堂、南越王宫博物馆、北京路,从文化的层面重新认识了广州,我们也品尝到广州的代表性美食,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点都德的蛋挞和红米肠,十分惊喜。

●新民晚报记者杨玉红:

食材搭配讲究、做法精致、清淡新鲜……有幸参加广州亚洲美食节,聆听多位专家的演讲,深入了解了粤菜故事、就餐礼仪、岭南饮食文化等,我也愿意把这些知识传播给更多人。

●钱江晚报记者黄葆青:

9年前第一次到广州,我体会到“食在广州”果然名不虚传。这次再来广州,我发现原来这里好吃的不仅仅是粤菜,还有各国料理,简直就是个小型的世界美食博览会。

●西安晚报记者张静:

这几天,我们参观了广州具有历史风味的街区,参观了岭南酒文化博物馆,品尝了各种特色美食,收获很多,非常开心,感觉不虚此行,也对广州多了几分了解。

●武汉晚报记者王恺凝:

此行我最大的感受是,广州人特别爱吃、会吃。街上随处可见的“百字号”餐馆、茶楼、小吃摊、粥粉面店,精致的摆盘,食材的讲究,都能看出广州人对口腹之欲的钟爱。

【路线】

一路美景可餐 三天“品”遍羊城

★第一天

参观羊城创意产业园→参加广州亚洲美食节开幕式,参加“品鉴花城·广府家宴”广州城市欢迎晚宴→观看“我们的亚洲·我们的城”开幕式文化文艺展演。

★第二天

参观万木草堂、都城隍庙、南越王宫博物馆,品尝点都德特色点心→逛北京路文化旅游区,“打卡”庄臣美食坊和惠福美食花街→参观岭南酒文化博物馆,参加“羊城范局”,探讨各地美食的演进、文化的交融。

★第三天

参观永庆坊,品味“老城市新活力”→参加广州亚洲美食节韩国主宾国日开幕式→体验广州亚洲啤酒文化节,参观珠江-英博国际啤酒博物馆。

新闻推荐

石渠县 确保减税降费政策落地

甘孜日报讯笔者从石渠县税务部门获悉,今年以来,该县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减税降费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抓实党建引领减税...

石渠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石渠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