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叫荒漠变绿洲 甘孜州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甘孜日报记者 陈斌 文/图
初冬的石渠扎溪卡草原寒风凛冽,冷气袭人。在这片离天最近的草原上,最高的植物竟是不足一米高的高寒草甸灌木。即使是这种被当地人称为“油渣子”的灌木也少得可怜,百里之内难得见到几簇,即便有,也是三五根孤零零地长在草原上,诉说着这里的寒冷和苍茫。车过之处,极目四望,满眼都是已经沙化的暗红色土壤。
因为超载过牧、鼠兔危害、特殊地质及气候等因素,这片丰茂的草原上逐渐出现了沙地。据全省2015年完成的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资料显示:当时该县的沙地面积为38.2万多公顷,是四川若尔盖湿地沙漠化面积的好几倍,相当于2个深圳市的面积。
美丽的草原大面积沙化、板结化,让这里的牧民正在失去自己美好的家园。在石渠县俄多马乡,曾经这里的牲畜达到90多万头,但目前只剩下不足两万头。牲畜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就是草场的退化和沙化。据记者了解,在该乡查乐沟,这里上万亩草场过去到处都是裸露的暗红色土壤,一到冬春季节,特别干燥大风一来,漫山遍野的黄沙让人睁不开眼睛。
加上鼠害十分猖獗,草原上密密麻麻的鼠洞把草根几乎都吃掉。这样的草场已经不再适合于牲畜生存。查乐沟牧民巴登降措表示,牧民失去了草场,失去了牛羊,过去,大家每年只有靠挖一点虫草和政府补助为生。
“风起沙石扬,埋地又压房。”曾是当地群众深受沙尘侵袭之苦的真实写照。“过去这里出现沙尘暴这样的极端天气;现在周边的沙丘不见了,扬沙天气明显少了,天更蓝了,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巴登降措对记者说。
当地风力大、植物生长期短,短期内想要控制住流动沙丘极其困难。近年来,石渠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借鉴宁夏中卫治理包兰铁路沿线沙丘的草方格,创造性地使用竹帘沙障技术治沙,有效地阻止了沙漠迁移。“具体说来,就是把竹子削成半米高左右的竹片,用铁丝捆起来,插在沙丘附近。别小看这个竹子做成的沙障,自2012年使用以来,沙丘的扩展速度下降了90%,沙漠边缘的土壤有机质也在逐年攀升。”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通过填沟堵渠、禁牧限牧、灭鼠治虫、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的措施,该县沙化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曾经满眼的黄沙中渐渐萌发出嫩绿的牧草,牧民喜上眉梢。更可喜的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观念已经悄悄发生了转变。牧民从前认为治沙是政府的事,现在积极地参与到治沙成果的保护中来,有了自觉保护草地的意识。
石渠县俄多玛乡查乐沟荒漠变绿洲,只是甘孜州沙化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的关心支持下,甘孜州在理塘、石渠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沙化治理工作,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设置沙障、播种牧草、草地封育和灭鼠治虫等综合措施,积极治理沙化土地。
“灭鼠,种草,禁牧围栏,建立沙障,甘孜州正在全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州林业局局长洛桑达瓦向记者介绍,近几年,我们采取封、造、压,自然恢复和人工治理,生物治沙和工程治沙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治理全州不同类型的沙化土地治理示范点,总结了高寒地区防沙治沙的新途径、新方法,为全州防沙治沙积累了治理技术与经验。并积极引进甘肃、陕西、宁夏等防沙治沙工作先进省(区)适用的技术模式和经验,结合甘孜州实际情况,进行试验、推广,全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向好发展。
近年来,全州防沙治沙工作坚持“综合防治、科学防治、依法防治”的方针,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统筹规划,优先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兼顾工程措施治理与产业开发治理,逐步建立适合甘孜州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同时甘孜州防沙治沙工作在中央和省委的有力领导和上级林业部门的支持及关心下,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坚持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加强交流合作,全州各项防沙治沙工作得到良好开展,成效初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平)记者昨(4)日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11月3日,原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垮塌处再次塌方,原本已自然下泄的江水又被阻断...
石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石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