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方便观众 让文物活起来

市场星报 2017-09-11 12:02 大字

作为第四届文化消费季中的重要活动之一,日前,第三届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黄山市开幕,故宫博物院所藏新安画派146件精品首次大批量走出紫禁城,组团回故乡,自称故宫“看门人”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网红”院长单霁翔作陪。他还在主题为《坚持文化自信,做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忠诚守望者》的讲座上,与大家分享了故宫在开放中如何接地气、方便观众的诸多秘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单霁翔表示,“随着文化交流的密切,故宫和徽州的联系愈发紧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你们徽州有文化。”▋记者 吴笑文

和故宫联系紧密 因为徽州有文化

院长单霁翔说,“故宫博物院自600多年前,就和徽州联系密切,在交通、通讯不便的时代,无数能工巧匠,书法绘画大家的作品被请进故宫,为什么徽州会产生这么多文人墨客,因为你们徽州有文化。而现今,无数徽州作品珍藏于故宫之中,随着文化交流的密切,故宫和徽州的联系愈发紧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你们徽州有文化。”今年以来,故宫博物院和徽州建立起了多样化的工作联系,对于双方加强紧密合作,单霁翔也坦言,“肯定有1+1>2的效果。”

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人们对真正的匠人精神感到惊叹。 “匠人精神是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的灵魂。”单霁翔表示,徽匠精神集中体现在徽匠的创作实践中,体现在一个个赏心悦目的作品里。作为徽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徽派传统工艺和故宫文化一样,要充分挖掘匠人精神,单霁翔认为“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结合人们的生活,开动脑筋,加大创新创意力度,找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努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真正让作品走进大众生活。”

从方便观众出发 让文物活起来

石渠宝笈特展引发“故宫跑”,《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萌萌哒”的大清皇帝令人忍俊不禁……这几年,故宫博物院连同院长单霁翔都成了“网红”。现场,单霁翔打趣地自我介绍,自己祖籍南方,生于辽宁沈阳,很小就随父母来到北京,住过好几个四合院,“没想到快要退休了,却当上世界最大一座四合院的‘看门人\’。 ”

而如何让禁宫里的文物、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观众有尊严,让文物有尊严,一直是单霁翔在做的事情。而作为管理者,他认为,首先要从方便观众角度出发想问题做事情。

进故宫游览曾是种痛苦,要排一个多小时队,进去后又找不着北,单霁翔想,要能省下这一个小时、多看俩展览,观众和故宫都会很受益。于是, 故宫果断把售票窗口增加到几十个,又开通网上订票,观众如今几分钟就能进来。端门广场过去没椅子,游客累了就围着树坐一圈。单霁翔说,“于是,故宫先加200把椅子,再把树坑填平,四周安上树凳,这样就有位置供1000多人坐了。 ”

从2013年,故宫出台“禁令”,公私机动车辆不能开进故宫。法国前领导人奥朗德成了“吃螃蟹”的人。他的车被拦在午门前,单霁翔陪奥朗德步入故宫。单霁翔说,“以前国宾都是坐车进故宫,到了地方还不知道,对游客来说,乘车直接进故宫内部,与步行进门边走边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穿过午门走进故宫,我注意到奥朗德脸上有受震撼的表情。”

为了主动走近观众,讲座中,单霁翔还透露了许多细节,比如,他们把昔日的皇家冰窖改成咖啡厅,观众可以边吃快餐边欣赏神奇古建;故宫博物院推出“掌上故宫”“故宫展览”等多个手机应用程序,推广故宫的生活方式。坚持文化自信,做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忠诚守望者,“我们是世界最好的!”单霁翔说。

新闻推荐

四川石渠发现明代壁画和雕塑

据新华社成都电(记者吴文诩)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罗文华团队,日前在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真达乡嘛达村嘛达寺内一座长期封闭的护法殿内,发现相当完整的明代壁画和泥塑雕像,这是...

石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石渠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