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补播助草原生态修复 四川省 800 余万亩草原增绿

四川农村日报 2021-12-04 01:37 大字

本报讯(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铠兵)“2019年以来四川省在牧区推广免耕播种,实施天然草原改良面积达808.6万亩。”11月29日,记者从省草原主管部门了解到,四川省草原生态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有效进展,2020年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到912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实现了草原增绿,牧户增收。

免耕补播是指采用免耕的方法,在不破坏或少破坏原生植被的前提下,通过补播优质抗逆性强的草种改善草原生态质量,并提高草原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技术,是草原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技术。国家林草局等日前发布通知,提出大力推广免耕补播技术,提升草原生态质量。

四川省免耕补播应用情况如何?记者从主管部门了解到,2019年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四川省一直将免耕补播作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重要手段,三年来落实中省资金11.1亿元在甘孜、阿坝、凉山州48县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630万亩,实施退化草原治理人工种草、天然草原改良、乡土草种基地建设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开展退牧还草工程建设402.2万亩,实施退化草原改良、人工种草、黑土滩和毒害草治理。

该通知强调,要科学选择免耕补播乡土草种。各地要根据不同草原区域的土壤、降雨量、海拔、积温等条件及草原退化程度,因地制宜、科学选择适宜的草种开展免耕补播。要不断强化免耕补播新技术新装备应用。

作为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的前沿阵地,四川省草原无人机飞播试点正在试验推广之中。“草原飞播可以弥补传统草地改良的短板,一是不受草原地形地貌的限制,二是可以不破坏原生草地植被而达到改良的目的,并且飞播成本较免耕补播机更低。”据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草地改良岗位科学家、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草地生态所所长刘刚介绍,经过多年技术创新,四川省已经构建起包括高寒牧区高产优质牧草栽培及牧草组合筛选等技术方法在内的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改良技术体系,“部分地区草地植被盖度增加到 90%,鲜草产量达2100公斤每亩,产量比修复前提高10倍以上。”

在部分高寒牧区,过载放牧、鼠害猖獗等因素导致的草场退化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而在位于色达县的生态产业科技示范园区,专家团队通过试验筛选出“阿坝垂穗披碱草+梦龙燕麦”“早熟禾+黑麦草+披碱草+燕麦”“燕麦+箭筈豌豆”3个牧草组合,利用免耕播种机补播、人工补播等方式,同时结合鼠害综合防控技术、鼠荒地植被快速重建修复、青干草收贮现代化机械作业,使当地鼠害猖獗的退化草场重获生机,有效解决了牲畜饲草饲料供给问题,实现了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的有机融合。

新闻推荐

椒江牵手色达 跑出项目援建项目加速度

四川经济日报甘孜讯(苏婷徐群超记者杨琦)近日,记者从色达县获悉,自今年6月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和...

色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色达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