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小青稞 托起农牧民致富大产业
品种改良、规范种植、产品开发
图为炉霍县青稞种植基地。 甘孜州农牧农村局供图(资料图片)
青稞俗称裸大麦,具有生育期短、耐寒性强等特点,在青藏高原有3500多年种植历史。甘孜州是四川最大的青稞生产区,近年来,为提高青稞产业的科技含量,甘孜州通过品种改良、规范种植、产品开发等,让传统产业插上科技“智慧”的翅膀,使高原藏区这一传统产业焕发蓬勃生机。
□陈传波 本报记者 游飞
选育新品种产量创新高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作物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良种的培育。
6月23日,在道孚县八美青稞育种试验场,13余亩的青稞实验田里,汇集了80多个不同品种。甘孜州农科所所长杨开俊介绍:“青稞籽两棱,粒大、糯性好,可做精米;黑青稞,穗短产量低,但营养价值高……我们通过实验栽培,选育出适合不同高原区域、不同需求的新品种。”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国家科技项目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甘孜州青稞育种专家在青稞应用基础、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经过了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先后选育和改良青稞新品种35个,培育出康青9号、康青10号、康青11号、康青12号和康青糯1号等最新青稞优良品种,可以适合不同海拔地区和不同需求的种植;总结出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4套,建有国家青稞原种基地、国家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四川省青稞育种基地。今年初,由甘孜州农科所主持研究的《四川藏区优质高产青稞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据杨开俊介绍,上世纪50年代,甘孜州青稞平均亩产由过去的30-50公斤提高到了50—60公斤,上世纪90年代,青稞平均产量达到150公斤,到2010年,青稞平均亩产达到了200公斤以上。近五年来,甘孜州青稞亩产超过210公斤,取得历史性突破,是全国五省区藏区12个类型青稞产区中春青稞产区的最高纪录。
规范化种植农牧民增收
“今年,我家的15亩青稞长得真好,青幽幽的。我家的青稞播种都采用机械化,15亩地两个小时就种完了,前几年我们一家人前前后后要忙大半个月,机械化作业就是好。”6月21日,甘孜县拖坝乡拖坝村村民德德说,“去年,青稞丰收,产了3750多公斤。在保障全家食用的基础上,余下的以种子或加工青稞产品方式销售,收入2万多元。”
拖坝村种植的是青稞最新培育品种康青9号,具有抗倒伏、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现在全村耕地总面积2863亩,青稞种植户96户456人,贫困户35户。今年种植青稞的面积为2612亩,大部分是采用机械化种植作业的方式完成。”拖坝村驻村科技特派员李松介绍,今年拖坝村对1000亩青稞进行良种生产试验,亩产保守估计250公斤,预计将产25万多公斤青稞,种子价比粮食价高1元左右,预计人均增收1500多元。
目前,甘孜州每个县都建立了面积至少10亩的青稞种植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开展青稞产业扶贫带头人经营能力培训、贫困户专项生产技能培训等工作,培养科技示范户、技术骨干。通过规范化种植,达到增产又增收的目的。
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
精深加工对提升青稞价值尤为重要。青稞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生理功能元素,是世界麦类中β-葡聚糖最高的作物,营养成分比小麦高。炒面、糌粑,这种最传统的加工方式已经无法支撑产业的壮大发展。甘孜州通过青稞的精深加工,进一步挖掘青稞的内在价值,在健康食品领域进行产品研发。
6月24日,在康定达折渚生态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青稞产业园里,加工线上奶香四溢的黑青稞芝麻酥通过压膜、烤制等工序,被工作人员装进包装袋,运往沿海城市和省内各大超市及零售专卖店。公司董事长王红美介绍,甘孜县素有“康北粮仓”之称,公司与该县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预计每年将收购300多吨青稞原料,以高于市场价2元/公斤定价收购,农户将增加约60多万元的收入,从而提升青稞价值,带动农户增收。
康定洞波酒业公司与康定市呷巴乡、甲根坝乡、朋布西乡、瓦泽乡、新都桥镇、沙德镇六个乡(镇)联合打造“万亩青稞种植示范基地”,公司提供种植技术,定价收购,开发系列黑青稞酒。公司董事长李华能说,2019年,公司以高于市场价2元/公斤收购黑青稞原料200多吨,农户因价格提升,增加收入近40多万元。
青稞酒、青稞米、青稞面粉、青稞饼干、青稞茶……甘孜在挖掘青稞价值上不断推出新产品。
甘孜州科技局党组书记袁亮说,通过青稞品种改良、规范种植到产品开发,迈出了产业发展的第一步,青稞产业的发展已经列入甘孜州农业“10+2”产业发展体系,将带动更多的农牧民增收致富。
新闻推荐
游客接待中心预计5月营业,计划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农业飞地产业园要吃“旅游饭”□本报记者游飞采摘、包装、上...
炉霍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炉霍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