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发展 奔小康 磨西镇龙坝尾村以特色产业促乡村振兴
游客在大棚内采摘草莓。草莓喜获丰收,肖云乐开了怀。
◎甘孜日报记者 刘小兵 文/图
高原4月,春暖花开,正是草莓成熟的季节。
日前,记者到海螺沟景区管理局所辖的磨西镇龙坝尾村采访时,无意间在村民活动室旁看到了两个草莓大棚。走进大棚,果味浓郁,一行一行的土埂上整齐栽培着一株株草莓,一簇簇绿叶间点缀着一颗颗鲜红欲滴的果实。龙坝尾村主任肖云正陪几名游客采摘草莓。
看到记者出现在大棚门口,肖云热情地说:“不好意思哦,这季草莓已基本售卖完,下一季正在开花,一个多月后就成熟了。你今天没有预定,我只能少卖点给你”。入园摘草莓还要预定?好奇之下,记者和肖云聊了起来。
据肖云介绍,2019年,村里的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借助政策支持,建立了两个草莓大棚,总共有800平米,由村干部和村里的党员义务管理,收益作为村集体收入全村分红。大棚里的草莓因全部使用有机肥料,环保健康、味道纯正,在当地很受欢迎,一斤能卖30元。去年草莓首次挂果,为村里创造了3000多元集体收入;今年3月,第一季草莓成熟,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草莓还是被周边群众抢购,卖了几千元。
“我们当初建这两个大棚,主要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做实验。”交谈中,肖云一句话引起了记者好奇,看着记者满脸疑惑,肖云道出了龙坝尾村的发展变化历程。
龙坝尾村距海螺沟景区游客接待大本营的磨西台地(磨西镇街区所在地)只有5公里,但是该村既不处在台地与景区之间的通道上,也没有温泉泉眼,目前还不是海螺沟景区的核心辐射地,不具备旅游接待的条件。好在村里地势平坦,土地较多,村民很早就养成了精耕细作、勤劳致富的传统,虽然过得清贫但也能维持基本生活。2000年左右,村里兴起了外出务工挣钱的风气。2010年左右,海螺沟景区热度越来越高,磨西镇逐步成为旅游小镇,有温泉资源和交通便捷的村子相继搞起了旅游接待;龙坝尾村直接发展旅游接待的条件不好,村民就自发调整以玉米、油菜为主的种植结构,开始集中种蔬菜,村里的年轻人也争相到镇上打工或做小生意。为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村里人在2012年自发筹资、投工投劳,把通村土路改造成了硬化路。“大家踊跃捐款修路,就是为了村里有更好的发展,下一代人有更好的生活。”肖云说。
随着海螺沟景区的游客增多,龙坝尾村群众通过种菜、务工、做生意,收入也越来越好。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村里修了联户路、产业路,水、电、网等基础条件也提升了。2019年,该村种了110多亩蔬菜,亩产值在8000元左右;全村182户、72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将近7000元,村里买车和在城镇买房的人不在少数。
眼看日子越过越好,海螺沟景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越来越强,龙坝尾村群众的致富热情越来越高。2018年开始,村两委逐步意识到,种植蔬菜的经济效益不算最高而且综合带动能力也不强,村里必须开始谋划更长远的产业规划。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研究,该村初步确定了“积极把握海螺沟景区辐射增强和甘孜新区落户海螺沟的外部机遇,优化全村环境,丰富种养殖结构,坚持农旅结合,逐步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思路。2019年,村里试建了两个草莓基地。“下一步我们将扩大草莓种植规模,同时实验、种植其他蔬菜、水果,逐步形成在当地有吸引力的果蔬采摘园区、农事体验基地和本土化农家乐。”肖云说。
在龙坝尾村两委积极构建新产业格局的同时,村民们也加快了主动致富的步伐。自村里用水方便后,大多数农户都扩大了养鸡、养猪的规模,不少家庭还建起了小型养猪场,一年能出栏十来头猪,增收几万元。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67岁的李之华老人,因老伴儿随儿子在磨西镇上做生意,去年他一人在村里养猪,出栏了80头,纯利润有20万余元;今年他又养了30头仔猪,还新增了20头母猪和两头配种公猪。“现在村里养猪的人多,我分析卖猪仔的话效益应该也不错。”老人对仔猪售卖前景十分看好。
“你都快70岁了,家里经济条件也可以,为何还要辛苦创业?”记者问道。
“以前条件差,我们都在努力去改变。现在党的政策那么好,我们更要努力去发展,让家园变得更好,后辈生活更好!”老人坚定地回答。
肖云告诉记者,为适应村里产业调整和养猪增加的需要,去年县里给了项目,帮助村上改造升级供水管道,计划春节后实施,但因新冠肺炎疫情就耽搁了。3月中旬,待疫情稳控后,该工程已启动,目前各项施工正有序进行。“国家出钱改造供水管道,村民们不仅能在家门口干活,一天有130元的工钱,关键是管道改好后,村里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好,到时有不少村民还想开农家乐。”
春光正好,龙坝尾村悄然向前。“条件差要争取改变,条件好要主动发展”正是该村群众的共同心声和当下所为。
新闻推荐
甘孜泸定县雪域紫雅茶助群众致富奔康李途全正在包装茶叶。包装好的雪域紫雅茶。紫雅场茶叶品质优良,发展茶产业潜...
泸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泸定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