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话巨变

甘孜日报 2020-03-27 01:51 大字

周银禄(右一)和村民查看重楼生长情况。

◎甘孜日报记者

马建华 文/图

“车辆请按停车标识摆放,请带好贵重物品。”昨(26)日,海螺沟阳光明媚,桃红柳绿,生机盎然。商铺只开业了20%左右,曾经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街道,因为受疫情影响,显得有些冷清。偶尔有零星的自驾车停靠在路边。磨西广场社区负责人周银禄戴着口罩和红袖套指挥着车辆有序摆放。

“现在是海螺沟最美的季节,桃花盛开,温泉氤氲,冰川洁白耀眼,请您们在高度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让海螺沟之行成为您们的开心之旅。”周银禄热情地为成都来的自驾游客当起了“导游”。

临近饭点,周银禄交接班后,记者随他走进了广场边的安置小区。穿过停车场,拾级而上,经过两个露天院坝上楼,便是周银禄的家。宽敞的客厅,欧式沙发、乳白色的电视墙,阳台上摆放的君子兰等花开正艳。周银禄的爱人和孙女正在阳台上晒太阳。

“来客人了,泡杯茶。”周银禄吩咐爱人。不一会儿,一杯香气四溢的花茶便递到了记者的手里。

“今年是建州70周年,而我已68岁了。如今,儿女们都各自成家,我也算儿孙满堂,能够在磨西镇广场中心位置,有一套住房安享晚年,也是我和老伴的福气。”周银禄呷了一口茶,磨西的70年光影岁月便在他的娓娓讲述中变得鲜活起来。

穷居深山令人叹

“我们并不是磨西街上的本地人。能够拥有像城里人一样的住房,我想都没有想过,没有想到年老了还能够实现这个梦想。”周银禄感慨地说。

磨西面、八步沟、堡子上、杉树坪、海螺沟这些都是磨西镇的老地名,而周银禄过去就住在海螺沟,就是现在的一号营地,距离磨西镇大约有十几公里,那里是原始森林,在海螺沟没有开发以前,那里几乎与世隔绝。

“我就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可以说是穷在深山无远亲。”回忆过往岁月,周银禄黯然神伤。

家里没有能力修建像样的住房,砍伐山竹,编成“笆笆房”,夏不避暑,冬不避寒。周银禄记得在小时候,父亲因病去世,遗体停放在火塘旁边,少不懂事的他,捏着父亲已经冰凉的手,以为父亲睡着了。由于建材物资运不进海螺沟,家家户户住的都是“笆笆房”。

“以前这个季节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没有粮食吃,只有挖野菜充饥。”周银禄说,大集体的时候挣工分,母亲带着他们兄弟俩,一年下来,不仅分不到粮食,还要倒补给生产队,为了生存只有向生产队打欠条。大集体的时候,春节放三天、二月二龙抬头放假一天。社员不敢请假,即便一年“满勤”,还是有可能因工分太低分不到粮食。

为了能够保证生产生活物资运到山里,生产队向壮劳力户分发3斤不等的竹麻做草鞋。青壮年要去冷碛背化肥种子等生产物资,80斤一包,从海螺沟步行到冷碛要翻越高耸入云的磨岗岭,蛇虫出没,悬崖峭壁,特别危险,到了冷碛背上物资,返回时要在德威奎武瓦窑坪住上一晚,第二天晚上才能到达海螺沟,因为路途艰险,又是重体力活,生产队给参加背物资的壮劳力算“满分”(10分);后来,磨西供销社在10公里外的大渡河畔修建了猫子坪物资转运站,各生产队轮流派壮劳力到猫子坪转运站背物资,背核桃、腊肉等到转运站,然后背回盐巴、布匹、油等物资,背100斤,供销社向生产队支付1.35元劳务费;再后来,生产队鼓励社员找副业,一个月上交60元,超过部分归己,没有手艺或找不到门路的人,不敢轻易揽下这个活。

之后,生产队集体养猪,到了大年三十,会向家家户户分肉。周银禄记得他家分到了3斤猪肉,为了体现公平,生产队长会把猪的不同部位写在纸条上,让社员们“抓阄”。“抓阄”之后,社员们便满心欢喜地等待杀猪分肉。母亲一身疲惫地拎着3斤肉回家的时候,已经过了除夕,但还是让馋得直流口水的兄弟俩饱了口福。

1982年,土地包产到户,时任生产队长的周银禄参加了土地分配工作,他家分得了近10亩土地。种玉米、土豆、小麦,交了公粮还有余粮,温饱不成问题,生活逐渐有了转机。当时,要到磨西交公粮,运送物资,条件好的家庭养马,过的是“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日子。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后,村民利用马匹驮运水泥进村,自己做水泥瓦,村民们陆续修建了瓦房,住宿条件可以说是“鸟枪换炮”。

上世纪80年代初,泸定县决定修建从从猫子坪到磨西的公路,各生产队分段承包,在大板岩搭建了工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修通了毛路。县上在猫子坪利用钢索放了一辆解放牌汽车过来,汽车开进磨西,村民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看。

80年代中期,中科院的刘兆光教授和冰川所的陈富斌教授带人到海螺沟进行科学考察,周银禄帮助背器材并担任向导,一天能够挣8毛钱(后来涨到1.2元)。两位教授对海螺沟独一无二的低海拔冰川给予了高度评价,叮嘱周银禄等村民要保护好珍稀的旅游资源,周银禄从此与海螺沟旅游开发结缘。1983年,日本登山队员松田宏也攀登贡嘎山遇险失踪,周银禄参与了搜救救援。

旅游带来大变迁

1987年12月底,海螺沟正式开营。周银禄从此吃上了“旅游饭”。他先后担任过一营二营三营的营长,月工资80元。90年代,州和泸定县决定修建进海螺沟的公路,并成立了泸定县海螺沟管委会。海螺沟迎来了加快开发的历史机遇期。

当时,三号营地到冰川还没有修建索道,村民自发组织马帮、滑竿,从事旅游服务,有了稳定的收入。周银禄参与村民约定,热情服务、明码标价,不欺客宰客。

伴随时光飞逝,感悟春华秋实。转眼间,海螺沟对外开放已经30多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孜州率先在全国提出全域旅游战略,海螺沟已经成功创建成全州唯一一家5A级景区。

浴顶级温泉、眺云海雪山,观最美冰川、赏红石奇观、品民族歌舞、尝藏乡美食,领略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感受绚丽多姿的康巴文化,体验世所罕见的温泉盛宴…… 星级酒店、民宿温泉,海螺沟在全省“一核五带”文旅发展格局中地位独特。

由于这里地处“平原—高原”交错带,其景观有着极高的科学和审美价值,这里有最壮美的雪山、最磅礴的冰川、最顶级的温泉、最神秘的红石、最奇幻的森林、最缥缈的云雾,还有长征和多元民族文化。海螺沟立足温泉资源优势,将藏医药文化、养生文化相结合,大力培育温泉养生、温泉美食、温泉度假等特色体验产品,陆续开展冰川温泉体验游、温泉旅游发展论坛、海螺沟藏彝美食季、国际摄影大赛、森林马拉松(越野跑)等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全力打造四川冰雪温泉品牌,极大提升了海螺沟旅游吸引力,为经济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创新了系列温泉体验产品,让办温泉节、品温泉宴、享温泉浴、赏温泉乐等成为了海螺沟旅游的新体验。

紧紧围绕“成都后花园·康养加休闲”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二号营地、一号营地、木林森村(二期)、贡卡布等温泉项目改扩建,加快海螺沟温泉中心建设,努力使海螺沟成为以温泉康养和山地旅游为核心产品的最佳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打造“山地运动+温泉康养”“全域旅游+温泉”“特色小镇+温泉”“民族特色+温泉”“红色教育+温泉”等多种产品,引领旅游带动地方产业向经济高质量发展。

受惠于海螺沟景区的升级打造,周银禄一家成为了磨西镇新的“移民”。2009年,海螺沟景区管理局负责人深入调研,希望周银禄一家以大局为重,主动搬迁。周银禄坚决服从,通过过渡安置费在磨西镇租房住。他们一家总共获得90余万元安置费。2011年,安置房建成,他们一家以20余万元的成本价分得125平米的三室一厅双卫的住房、30平方米的铺面。自己花了10多万元装修了住房,铺面一个月有800元的租金收入。他和爱人每个月各有300元养老金。

“我们这里住的都是‘移民’,安置费花完后,村民的生计就成问题。海螺沟景区管理局以人民为中心,把我们从深山老林中‘解放’出来,让我们住上了好房子,我们不能有难事就找政府。2014年,我和爱人到成都等地考察重楼种植项目,觉得海螺沟适合发展这个项目,回来后,我找到磨西镇领导,表示愿意带领我们小区的农民发展重楼种植,镇上领导要求我们在不破坏景区资源的前提下,利用100多亩村集体撂荒地种植重楼。我带领20户村民,经过几年努力,使一亩地的产值达到30余万元。我自己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周银禄喜上眉梢,我现在是广场社区负责人,一个月有3000元的工资,家庭年收入有24万元。

“我的父辈连汽车都没有见到过,因为全域旅游战略、因为海螺沟景区开发,我过上了逍遥安逸的日子。”周银禄心情舒畅,儿女已经成家立业,自己在磨西镇生活,赶上了好时代、过上了好日子。

过去散落在磨西台地的零星破旧民房,如今已经被林立的高楼取代;杂草丛生的田野,如今街道纵横,旅游小镇磨西有了都市风情,村民们的好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编者按

?

今年是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为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示建州70年来甘孜大地静悄悄发生的根本性历史性变化,激励全州各族干部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为加快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本报特开设《感恩奋进70年 同心共筑中国梦——喜迎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专栏,敬请关注。

新闻推荐

两男子疯狂发展下线涉案4000万 难逃刑罚!

2019年12月18日,泸定县法院一审开庭,中国庭审公开网进行直播甘孜法徐珑潥李元超本报全媒体记者开永丽近年来,一些不法分...

泸定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定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