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报人重走红军长征路
参观中国女红军纪念馆刘昌松摄 记者采访致富带头人阿布林敏摄◎全媒体记者王锡刚
当时光的车轮飞速转过,多年以后,我们是否还记得来时的那条路?
7月,遂宁日报报业集团陆续组织三批次采编人员,赴凉山、甘孜、遵义、内江重走红军长征路,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瞻仰红色革命遗址,倾听动人革命故事,缅怀逝去革命英烈,感悟长征伟大精神,记录革命老区发展变迁……遂报人坚持以“四力”要求为标准不断淬炼自我,不断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党媒担当!
寻访红色足迹
雨后,大渡河奔腾地穿过泸定县城,拍打着突兀而出的河石,那水石相撞的声音不由地令人胆颤心惊。河这边公路盘旋,河那边悬崖峭壁。一位当地人指着峭壁上一条隐隐约约的山路告诉采访组,那里曾是红军走过的地方。而如今,隔河凝望,那条小路已经渐渐消逝于杂草之中,只有那掠过山间的风,仿佛还在叙说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在泸定县,采访组每个人怀揣着一颗朝圣之心,每一步都走得那样小心。因为,在这里,我们走过的每一条小路,踩过的每一块石板,经过的每一棵草木,都可能留有红军的足迹。
在泸定县有一座泸定桥,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动工兴建,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桥长100米、宽2.7米。泸定桥竣工之际,乾隆皇帝亲自为该桥题写“泸定桥”桥名。但真正让泸定桥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的,是一场惨烈的战斗——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9日清晨,红军22位勇士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手榴弹,爬着光溜溜的铁索向东桥头冲去,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夺取了泸定桥。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胜利,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迷梦,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
行走在泸定桥上,桥身不停地晃荡着,桥下咆哮奔腾的河水令人头晕目眩。扶着锁链,立在桥上,遥想当年红军,在这只有十三根铁链构成的桥上,面对机枪的扫射与堵截,用血肉之躯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篇章。
而泸定县磨西古镇则是红军进入甘孜藏区的第一镇,红军在磨西留下了20余公里长的革命足迹。
蓝天白云映衬下,皑皑雪山巍峨壮观,宁静小镇古朴秀丽。在磨西古镇,有一座天主教堂,当年毛泽东就住在教堂的神甫楼里,中共磨西会议也是在此处召开。
神甫楼是座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顺着木楼梯往上走,二楼有四个房间,靠里的两个房间是警卫室,右边是则毛泽东的起居室,他用过的桌椅、床铺、马灯等,都还完好地保存着。
泸定、康定、西昌、遵义……循着长征路,追寻着红军的足迹,遂报人无不震撼,感动,备受鼓舞——是初心牵引先辈在奋斗的路上一路披荆斩棘,是担当使命让他们流血流汗甚至是献出生命亦不后悔,正是因为无数的先烈和英雄的付出和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瞻仰革命遗迹
对于新中国,新时代而言,红军长征路是所有中国人不能,也不会忘却的“初心”。因为,红军长征是一条艰辛之路,复兴之路,光荣之路,伟大之路……
采访小组来到位于遵义市尹路96号的遵义会议会址。一走入大厅,一排人物雕像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一眼就认出了正中间那个熟悉的身影——一代伟人毛泽东。毛泽东的两边是跟随他出身入死的战友和同志,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这些中国革命的精英和领袖,在遵义会议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接下来,采访组参观了陈列馆、会议室和部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办公室兼起居室。大家通过浏览图片资料、实物、复制品等方式,领略了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文化的深厚内涵及精神实质。
在四渡赤水纪念馆,采访组一行通过聆听解说员讲解、现场察看文图资料,了解到了四渡赤水之战的历史背景。纪念馆里,一幅幅散发着历史气息的黑白照片和一件件红军用过的简陋物品,把大家的目光带回了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战火纷飞的年代。
模拟战争场景,模拟红军四渡赤水时的虚拟景象,生动的文字图片资料……一系列现代手法生动地还原了历史。采访组一行,对当年红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为了的革命信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而感动不已。尤其是为毛泽东“出神入化”军事指挥艺术才能深深折服。
女红军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柔弱的肩膀承载起革命重担和民族大义,塑造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新女性形象,成为震撼世界军事史和世界妇女运动史的铿锵玫瑰。
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中国女红军纪念馆是中国唯一一座以女红军为题材的纪念馆,这里系统收录了4113位女红军的名字。通过声光电等最新展陈技术与传统展陈方式相结合的方式,采访组在这里了解到了贺子珍、邓颖超等女红军的革命故事。
除此之外,采访组还参观了范长江纪念馆、甘孜州博物馆等,一堂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不仅让遂报人坚定了理想信念,更激发了工作热情,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
1935年5月,红军长征经过凉山冕宁,建立了红军入川后的第一个革命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第一支革命武装——抗捐军。在这里,朱德总司令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首次提出“长征”概念;在这里,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彝海结盟”,为抢渡大渡河战役的胜利赢得了先机,创造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走进凉山彝海结盟故地,一座座漂亮的川西民居依山而建。而今,彝海结盟见证者的后人,依然守护在这片土地上,向来人讲述那段动人的故事。
采访组采访到了今年30岁的沙小龙,他是当年彝海结盟中见证者沙马尔各的曾孙。从幼年时期,沙小龙耳濡目染听到很多彝海结盟的故事,还懂事地陪着父亲在纪念馆外捡拾垃圾。“作为彝海结盟见证者的后人,我们感到非常骄傲。我们在这里奉献,就是在守护祖辈们的灵魂。”
回顾红军长征史,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诠释着长征精神——不畏强敌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虽然长征历史已离我人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从未过时,这种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引领人们在长征路上建起幸福家园。
今年7月1日,是遂宁市公安局安居分局西眉派出所民警覃馨熠来到凉山洲参加援彝工作一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覃馨熠和往常一样背着常年背在身上的背包,在凉山州越西县越城镇沙沙普村每个角落攀爬着。在担任沙沙普村四治专员(四治:治毒、治愚、治艾滋、治超生)一年来,覃馨熠与其他三名驻村队员共同努力,让沙沙普村提前一年通过了州脱贫验收考核组的脱贫摘帽迎检。
除此之外,在长征路上,还有许多动人的当代故事:桂花和家人从20年前的“贫困者”变成了如今的“扶贫者”,长期接收附近贫困家庭人员到自己的民宿酒店打工;阿布用十年青春打造了属于若丁山的“天空之城”和“最美民俗”,不仅改变了一座山,更带领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重走长征路激励着遂报人继续担起党媒的责任和使命,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新闻推荐
游客行走在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泸定桥上(7月26日摄)。新华社发(唐文豪摄)“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泸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定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