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县发展特色产业助脱贫奔康
↑技术人员指导村民养殖贡嘎中蜂。
→高半山村特色养殖业得到发展。(本报资料库 图)
本报讯(本报记者)近年来,泸定县准确把握县情“阶段性特征”,坚持以“成片成带成规模、出量出品出效益”为指引,科学编制了《高半山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持续实施以高产核桃、优质魔芋、特色水果“3个五万亩”和无公害蔬菜示范片、畜禽标准化养殖“两个基地”建设为内容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计划”,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促脱贫奔康为支撑,全力推进产业发展。
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布局。按照“强农优工大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引导产业形态由“小、杂、散”向“规模、精品、集群”转变,推进“三个五万亩”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逐村制定产业规划,落实主导产业,做到“一村一品”;编制《泸定县大渡河谷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7年-2019年)》,力争到2019年,实现农业主导产业为农民年人均收入贡献4534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加大投入,巩固发展基础。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三年攻坚”“水电惠民两年行动”,累计投入资金9.8亿元,实现全县124个行政村通公路、通硬化路“两个100%”全覆盖;完成64个村农网改造升级;解决6万余人的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投资1.7亿元建设顺河堰水利工程,新增灌面2780亩,改善灌面2.3万亩。
培育主体,带动整体推进。发挥农业专合组织“联系密切、生产互助、营销统一、利益共享”作用,推行“党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等模式,在44个贫困村建立专业合作社116个、家庭农场6个,发展种养殖大户128户,辐射带动贫困户2600余户;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引进盛煌农业开发公司、永安兴魔芋加工厂等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销模式,引导企业和农户签订保护收购协议,形成“产销一体,风险兜底”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企业农户“双赢”。
强化服务,加强技术保障。落实38名农技员驻贫困村帮扶,选派农技员27名巡回对点帮扶非贫困村,邀请省、州科技专家和本地“土专家”“田秀才”进田间、到农家,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0余期;开通“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县级运管中心,为150户贫困群众在线解决技术难题。截至目前,累计培训贫困户9200余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340户,建立贫困村科技示范基地1000亩。
积极探索,壮大集体经济。引进成都三千米甜蜂业有限公司发展贡嘎中蜂养殖,每个贫困村发放15箱中蜂,作为脱贫村集体经济产业,预计每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5万元/年;推行“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村集体以财政支农投入形成资产折股,与合作社、龙头企业签订入股协议,持有相应股份,壮大集体经济。
整合资源,统筹同步脱贫。以“联系乡(镇)县级领导+乡(镇)+结对认亲干部”的模式,安排33名县级领导和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加大非贫困村统筹帮扶;每个乡(镇)落实8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用于支持“插花”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同时,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以户均1000元标准“精准式”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助推脱贫奔康。
截至目前,已建成农业产业基地21.1万亩,人均产业面积达到约3亩,形成了以“优质干果、特色水果、绿色蔬菜、道地中药材、优质食用菌、生态畜牧业”为主的六大特色农业产业;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63个、家庭农场54家、种植大户110户、养殖大户138户,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4个,种植业“三品一标”生产面积达4.4万亩;2016年,全县培育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乡”4个、“万元村”41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87元,荣获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殊荣。
新闻推荐
广西驴友在四川驾车冲下悬崖,致三死一伤,血的教训一定要谨记 再好的驾驶技术 路况不熟就要慢
商务车冲下悬崖后,损坏严重。刘先生供图今报南宁讯(记者王世杰)11月14日上午,一辆广西牌照的商务车在四川冲下悬崖,造成3死1伤。据了解,同行的有两辆车,共8个人,都是广西摄影爱好者。同行人员称,事故原因...
泸定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泸定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