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浮萍”生活 从事水产养殖 退捕转产渔民有了新盼头

皖江晚报 2021-02-04 02:08 大字

毛晓义在塘里打捞杂物

告别“浮萍”生活从事水产养殖

退捕转产渔民有了新盼头

寒冬时节,万物萧肃。1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和县石杨镇黄河农业龙虾养殖场,这里是退捕渔民毛晓义和亲戚朱顺好创业的地方。

几间板房,客厅、卧室、杂物室、厨房“五脏俱全”。板房外,摆放了渔网、塑料水管、水泵等工具。厨房里,朱顺好的妻子正在准备中午的饭菜,自己塘里养的鱼,镇上老乡那里买来的黑猪肉,还有芹菜、西红柿等蔬菜,香味不时从厨房里飘出来,浓浓的烟火气息让这里充满了简单而快乐的温暖。

板房的北面和西面,是毛晓义和朱顺好一起承包的稻虾共作田,加起来有300亩。朱顺好带路,记者跟着他顺着乡间小路一起来到了塘口边。

身穿橡胶防水衣裤,毛晓义一手拿着捕捞网,一手拉着小船,正在清理塘里的青苔和杂物。记者看到,塘里的水位比较深。在距离堤岸两米多远的地方,透过水面可以隐约看到一道埂,四道埂将整个塘围成了一个“回”字形。朱顺好说,外面一圈是虾苗生长的地方,水要比埂内的深一些,埂内是种稻子的地方。

“现在给塘口清清杂物,消消毒,做一些准备工作,年后就要忙起来了!”毛晓义说,自己和表亲朱顺好原先都是和县渔业社的渔民,响应国家长江大保护的号召,退捕转产上了岸。

“打了一辈子的鱼,现在来搞水产养殖,也算干了老本行,技术也学了不少。”毛晓义说,自从退捕转产以来,他和朱顺好租塘口、忙改造、买工具等,前前后后投入了20多万元。

“年后就去买虾苗,5月份还要种稻子,今年也不指望赚钱了,只要能保本就满足了!”毛晓义说,万事开头难,好在有政府的帮扶,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

当天,和记者一起,对口帮扶毛晓义的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鲁芳也来到了这里,上门了解情况。

“我县制定了《和县“1+2”帮联退捕渔民工作方案》,实行‘1+2’帮联工作机制,及时了解渔民就业状况,对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困难的渔民实行跟踪帮扶。”鲁芳告诉记者,自己和局下属单位农村能源办公室的另一位同志张祥文就是对口帮扶毛晓义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和县160名干部已与184户渔民建立结对帮扶,帮助解决问题330余条。不仅如此,为了让退捕渔民免除后顾之忧,和县还制定了《和县渔民退捕转产实施方案》,出台了养老、医保、低保、住房、教育等政策方案,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都纳入了相应的生活保障,做到了应保尽保,参保比例达到了100%。

“我两个孩子一个工作了,一个在读研究生,我表亲家的孩子还小,还在读书,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毛晓义说,虽然前期投入了不少,但对目前从事的生计还是充满了信心。

“希望今年的虾子能卖个好价钱,多赚点钱!日子越过越红火!”接着毛晓义的话,朱顺好也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说着,朱顺好的妻子将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一家人围着饭桌,聊着新年,聊着未来。在他们心中始终坚信,度过了这段“过渡期”,好日子就近在眼前了。

文图/记者 黄莹 通讯员 郭彤彤 杨超华

新闻推荐

央视新闻周刊:突然走红两个月的丁真 如何守好这份“真”?

央视新闻客户端1月24日消息,让亿万网友认识一个“素人”需要多久?丁真用了7秒,甜美的笑容带着一丝野性,他被称为“甜野男孩”...

理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理塘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