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巴蜀大地 ,办人民满意的电大教育

四川日报 2019-11-07 06:39 大字

11月,川西高原,在海拔4000多米、被誉为“天空之城”的甘孜州理塘县,冬天已经来到。县城中的电大教学点依然暖意融融,每天都有几十名学员从各地赶来这里学习。,扎根巴蜀大地 ,办人民满意的电大教育。

其中不少都是当地的农牧民。这处电大教学点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牦牛背上的大学”。

同一时间,巴中市南江县,当地广播电视大学的徐铭宏老师带领一帮人,又一次用扁担挑起教具、课本,给田间地头的村民们送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种养技术。

在巴蜀大地,类似这样的“牦牛背上的大学”“扁担学校”还有很多。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2所市(州、行业)电大、123所县级电大分校、190多个教学点,与省电大一起,组成了覆盖全省城乡的办学系统。

聚是一团火,散做满天星。这些学校,虽然没有宽敞的校园,没有现代化的教室,却不妨碍他们把知识传遍巴山蜀水。

这是因为,在若干个“没有”的背后,这群人,这所学校,有一种信念:扎根巴蜀大地,办一所老百姓身边的大学。

40年来,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去年学校实施了“系统建设拓展提升行动计划”,省内又有17个县(市、区)挂牌成立了电大分校,还有9个多年未招生办学的教学点被激活。

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大了市县电大的责任,进一步激发了教职工的教育情怀和工作干劲,加快形成合力,有力推动了全系统的工作。

数据为证:——招生人数进一步增加。今年春秋两季四川电大系统共招收开放教育学生7.26万人,比2018年增加1.07万人,同比增长17.4%。

——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南充市县级电大招生今年首次超过市电大,全系统同比增加的招生数79%来源于新建点、激活的教学点。

——村社干部、辅警、幼教老师、退役军人等学历提升项目覆盖地区今年又新增加了自贡、德阳、绵阳、乐山、宜宾等13个市。其中,宜宾电大村社干部成人学历教育达到410人,乐山电大面向行业招生超过300人,约占全年招生总数的20%。

这是一种担当:一种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

2001年以来,四川电大先后投入资金1600余万元,实施了130余个扶贫项目,取得了积极成效。

付出终有回报。近几年,四川电大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四川省定点扶贫先进集体、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使命 担当

到基层去,到山区去,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培养扎根基层的“永久牌”人才

11月,川南宜宾,冬天在雾气中临近。但在筠连县春风村,老百姓的心情就跟村庄的名字一样,春意十足。

年底将至,很多人盘算起一年的收入,账本上的数字显示,当地村民的年均收入已悄然逼近3万元。

老百姓鼓起荷包的背后,是蓬勃发展的产业。如今的春风村,已经发展起甜脆李、茶叶、花卉、旅游等多个特色产业。

15年前,这一数字还不到1800元,受石漠化困扰,春风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

从石头山到幸福家园,变化,离不开春风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元这个带头人。作为四川电大学员,他一直扎根在家乡,带领当地乡亲一起致富。

到基层去,到山区去,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40年来,在四川,像王家元这样战斗在农村一线的电大学生有数十万,如马尔康的雷贵和、威远的刘晋阗、三台的邹中友等。

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他们就像一颗颗朴实的山楸树,始终把根深深扎在家乡的大地上。

这背后,是四川电大人始终坚守的一份初心: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将知识送到工厂车间、农村牧场,将教育送给最需要的人。

40年来,巴蜀大地共有150万人就读于四川电大,培养了107万名本专科毕业生,现有在校生23万人。

——从源头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军人、警察、教师、公务员,有打工者、待业青年、残疾人,还有企业家、民营企业主,甚至有监狱服刑人员等。

——从流向看,他们却是惊人一致,那就是本土、基层。他们中有不少人成长为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企业家、优秀教育工作者,成为服务桑梓、建设家乡的“永久牌”人才。

扎根本土,服务基层。这就是四川电大人的价值取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四川电大积极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展村社干部学历提升项目,全省有1.5万名基层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就读电大,已毕业近万名,他们正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奋进 历程

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推动学校发展

3间房,6个人——这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创办初期的全部。

40年过去了,如今的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可用另外一组数据来描述:全省电大校园占地面积超过2560亩;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超过23万人;专职教师2590余人,客座教授、兼职教师2000余人;本科专业26个,专科专业168个……

变化,如同桑田沧海。这种变化为什么会发生?

答案林林总总,但最终只有一个字:干!

40多年前,在一无校舍,二缺人员,更无设备的条件下,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一班人的表现只有一个字:干。

“先上马,后配鞍”,团结一致,协同配合,从招生宣传到教学管理,从设备检修到转播调试,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常常工作到凌晨,大家都毫无怨言。

创业初期,面临无启动资金、无教学场所和设备、人手少等困难,电大人的回应还是那个字:干。

怎么干?苦干。不少同志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晴天灰,雨天泥,冒烈日,顶寒风,下县市,摸情况,每个人身兼数职,独挡多面。

有的工作站场地很小,只能在过道里办公,在楼梯间开会,在厕所里打字。

怎么干?巧干。有的工作站物资紧缺,老师们不得不自己动手修设备,做天线,接信号。

怎么干?吼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实干。始终身先士卒,为了节省每一分钱,有的老师骑着三轮车搬运教材资料,电大人由此练就了“铁嘴铜腰飞毛腿”的本事。

在那段艰苦的时期,四川电大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鼓舞电大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办学成绩。

蓬勃 态势

拓展新路径、创造新模式、开辟新领域,与时俱进、创新求变成为学校青春常在的关键

7.26万——这是今年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入学新生的人数,同比增长超17%。新形势下,尽管各种竞争和挑战越来越多,但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依然生机勃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蓬勃的态势来自哪里?四川电大作答:创新。

就在最近,在四川电大本部,一幢“云教学楼”进入收尾阶段,即将投入使用。

“云教学楼”的启用,是四川电大坚守信息技术前沿,践行“互联网+教育”理念的延续,更是一次新的启程。

从田间到云端,从教室到网络,从大屏到小屏,40年来,与时俱进、创新求变的思路一直贯穿四川电大的发展历程。

——拓展新路径。就在前不久,川煤集团、自贡燃气协会与四川电大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由四川电大为他们提供产业工人能力和素质提升教育。

这是四川电大践行开放办学、产教融合的一个切片。放宽视野,最近几年,四川电大实施开放办学、产教融合的步伐走得急促而坚实。继城市辅警学历提升项目在绵阳等地全面开展后,今年,学校又加入四川省退役军人教育培训联盟,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定制班在成都、遂宁、内江、凉山等地开办。

为有源头活水来。激荡的活力背后,是不断开放的大门和拓展的领域。

——创造新模式。近几年,四川电大创造性建设了“四川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在此基础上,中高职和专升本衔接项目在绵阳电中、乐山电中和四川省泸县建筑职业中专学校开展试点,初步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打开了电大生源的广阔空间。

——开辟新领域。近几年,四川电大加快了转型发展的步伐,即由单纯的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转变,积极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特色培训,推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目前,全省电大系统已建成9所市级社区大学,16所县级社区学院,828个街道社区教育学习中心,每年参加社区教育超过500万人次。

正是不断创新求变,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促进与时俱进、历久弥新、青春常在。

全新 远景

实施“五马奔开、一马当先”战略,以“二次创业”的新成果,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大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新时期,对于四川电大而言,面临哪些新挑战、新机遇?又如何创造新的成果?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2018年,四川电大对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面临的现实任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五马奔开、一马当先”战略和“纵向抓两头,横向抓行业”的战略布局逐步形成。

“五马奔开、一马当先”战略,上承四川电大40年发展,下启学校“二次创业”,着力引领四川电大系统未来转型发展。

围绕上述战略,学校提出了战略重点和现实任务,即:积极创建四川开放大学,全力办好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开展特色培训,着力抓好内涵和质量建设,大力推动校区建设,努力办好华新学院。

纵向抓两头,就是通过“系统建设拓展提升行动计划”整合省市县的力量,进一步夯实系统基础;横向抓行业,就是积极对接行业企业,大力推进开放办学、产教融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新征程已经开启,新蓝图已经绘就!面向未来,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砥砺奋进再出发。

新闻推荐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助推甘孜繁荣发展 国家民委牵头的调研检查组在理塘稻城开展工作

甘孜日报讯为深入了解甘孜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开展情况,10月28日,由国家民委办公厅副主任王守利带领的调研检...

理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理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