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光景日日新 甘孜藏族自治州脱贫攻坚掠影
◎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杨刚基 杨峰 赵泽众
折多山,海拔4900多米。过了此山,便进入康巴藏区腹地。这里地域辽阔,气候寒冷,空气稀薄。
自折多山往西,再翻越几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大山,就到达理塘县城。此地海拔超过4000米,人称“天空之城”。
五月下旬来到理塘,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菜地,一排排齐整整的大棚。没想到,这里销往香港、澳门的蔬菜,占整个四川销量的2/3。
这是理塘县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的蔬菜基地。靠着这块“宝地”,周边5个乡镇的11个贫困村摘了帽。
壮美的甘孜大地上,扶贫脱贫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全州贫困发生率,已从2014年的23.2%降至如今的3.5%。
发展特色好产业
黄瓜顶花带刺,小西瓜吊在空中,圣女果挂满枝头……入夏后,在理塘县甲洼镇田园综合体,天天都有新鲜果蔬往外送。
经理名叫马海波,有点来头:山东寿光人,精技术,善经营,是种菜行家。用的工人,清一色本地农民。“女工一天100元,男工120元。干完活就领钱,天天都有获得感。”他笑着说。
除了务工所得,村民们流转土地,每亩每年700元;年底分红,每户近1000元。田园综合体采资租取“飞地”模式运营,周边贫困村用产业扶持金,在不属于本村的地方认购大棚,再把大棚给企业,每个年租金3万元。
村民们正在地里忙,有人锄草,有人架秧,动作麻利。育苗棚外,刚培育好的一捆捆秧苗,被码放得整整齐齐。
曾经,这里菜比肉贵。“别说种菜、吃菜,我见过的菜,不超过3种。”女工郎章志玛说,“以前地里只种青稞,每年每亩纯收入不到300元,赶不上现在3天工钱。”
没产业,没技术,收入低,日子过得苦。一年到头就是青稞、酥油,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我们也想过到外面打工,最终还是没迈出那一步。”郎章志玛说。
在甘孜州,不是没有人出去过。有一次,炉霍县人社局挨村讲政策,说好处,发补贴,最终带了70人到省外打工。“人送到了,我们以为大功告成。没想到,他们在外地不习惯,根本待不住。20天不到,所有人都回了家。”县人社局副局长胡永高说。
出路在哪里?甘孜州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本地产业,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拓市场,群众就地打工挣钱。
甲洼镇田园综合体,就是甘孜州引进的盛煌农业公司经营的。马海波带我们走进一个大棚,里面种着圣女果。“这果子,娇贵得很,比娃娃还难带。”他说。
浇水施肥,育苗打叉,藏族群众干得头头是道。田园综合体里建了就业扶贫实训基地,办起培训班,他们都报了名。教室里学理论,田地上实操,现学现用,边学边干。老师就在身边,不懂就问。
“他们的技术,不比我们寿光人差。”圣女果熟了,马海波拍照发到朋友圈,有种菜的朋友说“可以当样品”。
附近村子,家家户户门前都有蔬菜小棚。萝卜,油菜,西红柿,长势喜人。“群众平时吃菜不用买,省了一笔钱。”卡娘村第一书记彭措说。
除了蔬菜,食用菌、中药藏药、藏系绵羊、林果等,也是甘孜州的重点扶贫产业。通过电商平台,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目前,全州建立特色农林产业基地172.76万亩、集体牧场33个,共有电商服务中心4个、服务站658个。
农村不比城里差
海子山,雨后。
碧空如洗,朵朵白云飘山间。海子环环村,就在半山腰。
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的勇士们背靠海子山,不惧枪林弹雨飞夺泸定桥,打开北上通道。
我们乘车从泸定县城出发,沿着盘山公路,十几分钟就到了海子环环村。“没通公路的时候,上山要两个多小时。” (紧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甘孜日报讯笔者日前从州发改委获悉,今年甘孜州电力扶贫任务为实施脱贫村农网改造升级项目49个,涉及理塘、石渠等11县(市)49个...
理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理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