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诗和远方 一路也是人性的考验

西昌都市报 2019-02-25 09:26 大字

一路风景怡人。 梦想一直在路上。

骑行川藏线

文/图本报记者蒲建峰

徒步、自驾、骑行是西藏自由旅行中非常常见的三种交通方式,而骑行,可以说是其中最受到青年群体欢迎的方式。每年夏、秋两季,都有成千上万的骑友踏上这条“圣途”,相信对于每个骑友而言,决定骑行自行车前往西藏之前,都会先从网上寻找各路骑友用心整理并分享出来的游记攻略,这些攻略当中,有不少当事人对沿途见闻的描述。

网上的攻略和游记,总是歌颂西藏充满人文关怀,民风淳朴至极,就连一路同行的队友及沿路遇到的陌生游客都是彼此相亲相爱,携手同行,在无限的幻想中,大家对似乎都不屑于眼前的苟且,期待于那诗和远方。

大部分骑友,在参阅大量信息资料后,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完美的世外桃源或人间净土,然而记者要说,理想和现实终究是有不同,完美的藏区骑行之旅是个假设,理想只丰满于大家的虚构之中。

一路上是对团队凝聚力的检验

不论是记者本人,还是身边众多的骑友,骑行时间久了都会有一个感慨:长途骑行,大家朝夕相处,面对各种困难的挑战,是对人性的考验。只有到了路上我们才会发现,路上餐馆里的菜肴吃不习惯,高寒地区缺水无法洗漱,塌方抢修禁止通行,自行车坏了无法修理……每个不可预见的困难,都会一次次冲击着我们想象中的美好世界,于是,原本幻想中的美好,会变成一路的吐槽、抱怨,甚至是后悔、咒骂。

世界本来就不完美,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原圣土,只存在于未曾涉足过她的骑友心中。

骑行西藏很敏感却无从逃避的问题是团队的和谐,一路最理想的团队就是7至8个骑友,这7、8个人还得年龄、兴趣、体力相仿,并相互包容,相互付出、承担,这才有可能达到一路的和谐、顺畅,一旦没有满足这些条件,几乎必会溃散收场。

每年夏、秋两季,不少天南海北的骑友汇集于成都组成车队,大家称兄道弟,立志一路同行,不达布达拉宫,誓不罢休。但对于大多数车队,都会有这样的现实,首日到雅安的路途中,都相亲相爱和睦如家人,第二天到新沟,因为路途难度加大,车队成员因体力问题开始变得零零落落,但大家名义上还是一个车队,跑得快的会通报路况、预定就餐地、住宿地等。翻二郎山时大家还能保持战友情,先到山顶的骑友会坐等后面的伙伴到达;翻折多山仍然团结友爱如一家;到新都桥共度川藏线的第一个休息日。

随着旅途的继续,相处时间久了,大家都已对同行的小伙伴了解加深,每人的恶习甚至细微小节也变得刺眼,最关键的是体力差距愈发悬殊,队友彼此之间心得距离也随着自行车的距离越拉越远。抵达高尔寺山之后,还得继续翻剪子湾山,过卡子拉山,全程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就是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中,大部分队友之间的体能耐力和包容度均会接近极限。

人在长期的疲惫、高压、恶劣环境中,一点点的外在矛盾,都可能让自己整个人失去理智。一路融洽,没有被困难击倒,可抵达昌都后物价开始直线上涨,个别地方甚至超过理塘,队友的经济差距成为不可调和的巨大矛盾。川藏线上的游人形形色色,试想一下,事业有成出来散心的金领、土豪、小业主、私企老板,和无收入的学生,刚步入社会的工薪层……消费理念和承受能力的差距凸现,哪怕AA制吃顿饭,都能引发一场争吵。

能一起骑行川藏线,对于99.9%的人来讲,此生也仅此一次。沿途收获的纯粹友谊都需要无私的付出和忍耐,人与人只要相交,就注定要有付出,忍耐,奉献和失去。

对于有过长途骑行的朋友,你去回想骑行途中,与同行的伙伴矛盾争执,互憎、互甩如同人生之路,能相互包容,一路坚持跑下来的,都是人生中最难得的真朋友。

还需客观认清骑行的价值

川藏线确实很美,这些年来一直被无数的文艺青年所传颂,为川藏之行附加了无限的神圣感。但我们要知道,骑行川藏,究其根本,它还是一次旅行,对大部分骑友而言,那些将人累到崩溃的山口,才是印象最深的旅行记忆。分清理想化中的旅行和实际骑行中可能的遭遇,至关重要。

川藏线上,我们会碰到这么几类人,首先是当地人,他们对敢于西藏骑行的骑友依然钦佩有加;其次是当地经商者(生意人),可以说这些年,他们看法是经历过一番改变的,就现在的大部分经商者看待骑友而言,一般只是当做普通客人看待;最后是其他游客,他们有的对骑友报以钦佩之情,有的则是平常心看待。

川藏交通线上的餐饮食宿老板们,很多都不是本地人,他们不远千里万里去西藏,绝不是为了去做慈善的,更多是为了挣点辛苦钱、血汗钱,所以他们大部分将利益放在第一位,将骑友看做普通客人。而对于自驾等游客而言,每日面对的骑友太多,对骑友的钦佩和援助也会随之疲劳并损耗殆尽。所以,现在的川藏线上,大部分骑友面对的是一个平常和本应如此的环境。

对于大部分骑友而言,骑着自行车跑过川藏线或别的长途线路,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体会到了这场骑行对我们人生的意义和改变,可是也不至于上升到惊天动地的程度。

甚至,近年网络有流传当代——“新四大俗”,它们分别是城里开咖啡馆、辞职去西藏、丽江开客栈、骑行318,虽然这种说法并不妥当且充满“酸味”,但从中确实可以嗅到,骑友们对骑行川藏线确实吹嘘了太多的附加价值。

客观来讲,通过骑行自行车前往西藏,一路下来,即比自驾即坐大巴的旅游团能跟真切,更长时间地接触到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能够用踩踏的车轮去丈量这几千公里的路途,对自身的体力和一起是一个很好的挑战和锻炼;能够自己去面对一路不可知的各种风险和困境,对心智是一番很好的历练。但也仅限于此,只有抛开迷雾和虚幻,客观看待长途骑行,看待川藏骑行,我们才能将理想落地,得到真正的收获。

新闻推荐

若拉草原的另类双雄 浅析长篇小说《牧狼人》的主要人物

□王升华辽阔广袤的藏地若拉草原上,两个高大彪悍的年轻汉子纵马疾骋,两人杀恶狼、打土匪、救靓女、助教堂修建麻疯病院&hel...

理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理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