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内生动力 甘孜州从最深处拔“穷根”

甘孜日报 2018-11-01 01:02 大字

工人们正在采摘黄瓜。

◎杨尚志 杨琦 文/图

近日,笔者从全州乡村振兴暨产业扶贫三年攻坚座谈会上获悉,近年来,甘孜州作为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高原藏区,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积极探索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体系,激发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今年,泸定县在全州率先摘掉“贫困县”帽子,贫困县数量实现首次净减少。

确立特色主导产业

找准高原产业扶贫抓手

“这里长的白萝卜,肉质紧,品相好,口味清甜,被国内外市场看好,按照目前市场价,每亩可收入1.8万元。没想到,传统的白萝卜也能赚那么多钱。”正在采收萝卜的村民扎西告诉笔者。

自今年9月以来,在理塘县濯桑万亩生态萝卜种植基地,5000多亩白萝卜源源不断运往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的多个国家,销售收入可达数千万元。

近年来,理塘县从老百姓最简单、最直接、最熟悉的产业入手,将“绿色蔬菜”确定为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发展。建成冬暖式蔬菜大棚80个6万平方米,香菇设施大棚1.2万平方米,蔬菜生产基地0.8万亩以上。

“立足高原生态特点、差异性的气候特点,围绕‘一圈一带一走廊’的产业布局,全州因地制宜,确立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农牧民脱贫增收。”州农牧供销合作局局长罗永红告诉笔者。

2017年,甘孜州启动了3个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建设,东部大渡河流域重点打造12000亩羊肚菌产业带;北部集中建设三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百里青稞长廊和万亩春油菜产业带;南部启动理塘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雅江县生态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通过规模化发展主导特色产业,助推脱贫奔康。

康定、泸定、丹巴通过打造大渡河流域“菌王谷”,建成羊肚菌产业示范带1.2万亩,康定成功获得“中国高原羊肚菌之乡”称号。全州今年羊肚菌突破1600吨,预计产值达1.6亿元,产区3120户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收入1130万元,7500余名农民就近务工收入4800万元,人均收入达6400元。

得荣县按照“小酒庄、大产业”的思路,推进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提质增效,建成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5328亩,建成5个小酒庄,2017年葡萄酒产量达到350吨,年产值突破4500万元,带动了全县5个乡农牧民脱贫致富。

截至目前,全州已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71.69万亩,建成特色畜禽养殖小区(场)44个,集体牧场59个,现代家庭牧场128个,2017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现价)82.84亿元,增长4.6%。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带动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有合作社的带动,增收就是快!”今年4月10日,领到1498元分红的理塘县曲登乡浑查一村牧民扎西格勒把钱数了三遍,不是担心钱没给够,而是没想到自己以前不看好的超市真的分红了。

2017年9月,浑查一村135户牧民入股成立合作社,办起了绿玛梅朵超市。超市商品基本满足了全村及全乡日常生活的需要。经过5个月的经营,21万元的纯收入让牧民添足了脱贫信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突击队。近年来,甘孜州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有力地带动了贫困村民脱贫增收。

2012年康定市引进蓝逸高原食品公司,按照“龙头企业+牧场+专业合作社+牧户”的经营模式,在康定、理塘建牦牛乳制品生产及研发基地,2017年收购康定呷巴乡俄达麦巴村等数个乡镇牦牛奶总量突破80吨,累计发放奶款90多万元,牧户年均收入3万元左右,最高的牧户年收入达到7万元。

甘孜县引进康巴拉绿色食品公司,按照“公司+牧户”的模式,投资8000余万元,建成年加工能力1500吨,集中冷藏中心3250平方米5000吨的牦牛交易中心。2017年公司收购屠宰牦牛11197头,实现销售收入7000余万元,带动农户增收6000余万元。

2014年丹巴县中纳顶村组织57户村民,筹集资金330万元,成立优良薯种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农户+合作社”模式,在去年共计生产种薯20余万斤,产值达40余万元,户均增收1400余元。

截至目前,甘孜州已累计培育农业企业481家、合作社2695个,家庭农场105个,现代家庭牧场350个,种养大户3947户,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种养大户带贫困户”等形式,带动了产业扶贫。

甘孜州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充分发挥主体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促进贫困村民增收致富。

打造飞地产业园区

保障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今年10月28日,炉霍县夜间气温已降到零摄氏度左右,斯木镇吉绒村的蔬菜大棚里却温暖如春,新鲜的番茄、嫩绿的黄瓜静静地挂在藤上。这些蔬菜大棚的存在,让吉绒村的贫困户有了脱贫致富的奔头,也几乎惠及整个炉霍县的贫困户。

2015年,炉霍县投入资金2880万元,建设“飞地”产业扶贫园区,引进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专合社+集体经济+贫困农户”的股权量化的“4+”飞地经济模式。

2017年,炉霍县52个贫困村获分红300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带动1040户户均增收576.9元、4186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43.3元。

“以前种洋芋,辛苦一年,10亩地也就收入近5000元,现在将土地租给公司,不用在地里劳作,一年租金收入就达5000元。而且,来公司务工,一天就有100元的收入;丈夫帮公司配送蔬菜,一月收入5000元。如今,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吉绒村村民曾兴容在蔬菜大棚摘着番茄高兴地说。

理塘县的濯桑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带动甲洼镇下依村、东珠村,喇嘛垭乡仁达村等5乡7个贫困村,实现跨村集中抱团发展。

2017年,该园区实现产值 5000余万元,解决了当地100余人就业问题,农民获得土地流转租金60万元、就地务工收益120余万元。

截至目前,全州共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3个,通过“园区+产业”模式,探索“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引进扶持龙头企业35家,先后吸纳周边合作社850余家,吸纳周边35000余户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农户通过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挣红金的“三金”模式获取收益。

针对部分偏远贫困村资源匮乏、土地贫瘠、技术滞后等问题,甘孜州大胆探索“跳出小圈子、建立产业园,跨村培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特色产品”的产业扶贫“飞地”园区模式。依托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在生产技术、加工处理和品牌销售中的优势,引入贫困村产业扶持资金跨村集中抱团发展,从而保障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同时,甘孜州还加快以农特产品为主的网货出州步伐,实施电商扶贫;以农旅、牧旅结合,实施乡村旅游扶贫。

通过创新产业扶贫模式,雪域高原的甘孜正加快攻坚步伐,从最深处拔掉“穷根”。而探索积累形成的经验,也获得了四川省委常委、农工委主任曲木史哈的充分肯定。

新闻推荐

脊柱外科专家刘海鹰: 公益大爱帮贫病患者挺直脊梁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林苗苗)见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是在两台手术的间隙,刚下手术的他还很疲惫。因为...

理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理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