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博物馆成都站:老物件见证他们奋斗的时光
周末的宽窄巷子是成都人气居高不下的景点,而本周末的宽窄巷子里,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讲述家国情怀为内容的时光博物馆当仁不让占据了“C位”。看着自己熟悉的老物件,观众们不觉触景生情,想到了那些年奋斗的日子。昨日,还有几位观众冒雨来到时光博物馆,在这些老物件前,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
社区七八千人的情况
她能记个八九不离十
一路参观,江志敏特意把两枚金属奖章别在胸前——分别是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那是江志敏作为一名优秀人民警察的象征和骄傲。1970年参加工作的江志敏是青羊区黄瓦街派出所民警。江志敏从警后,4条街2000多户七八千人,姓名、职业、家庭,她能记个八九不离十……
“哎呀,这间屋子的摆设很有上世纪70年代的味道。”因为工作,江志敏对社区的家家户户非常熟悉,“现在的变化就大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现代化的家具家电。”江志敏告诉记者,黄瓦街道以前住的几乎都是老成都居民,随着成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
记账几十年
账本上的结余越来越多
“这种老电视机,我曾经也买过。在上世纪80年代,一台电视机就得上千,还需要票才买得到。我1979年参加工作,硬是攒了好几年才买啊!”一走进展现上世纪80年代的奇妙时光屋里,原康定县林业局技术指导员孙宗林仿佛看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接受记者采访时,孙宗林还展示了家庭小账本,这上面详细地记录着家庭每一笔生活开支。“这是我多年的习惯,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写了十多本了。本子里从参加工作时的‘月光’,到八九十年代开始渐渐有了积蓄。再到女儿工作,我退休后回到成都,账本上又多了房子、车子的开支,点点滴滴都是生活的进步。”
生活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孙宗林,工作一直与川西高原的森林打交道。“不少旅游景区的开发,都是我们前期在探路。那时的森林里,连路都没有,是我们开拓出来的。如今,这些地方都在为群众带来经济利益了,大家的生活都越来越好。”
建设成都12年
如今正在修建西南第一高楼
走进光阴教室,罗登华忍不住在黄木课桌边坐下,翻翻已经泛黄的教科书。罗登华是全国第一批接触超高层建筑顶模系统的先行者,现任西南第一高楼——成都绿地中心468项目机电负责人,西南地区唯一一台“空中造楼机”机电操作人员。2007年,罗登华跟随公司的项目从湖北来到成都。
见证了过去10年成都成片发展的历程,罗登华感慨连连。“过去一个工程项目上,最大的构件达到几百公斤、上千公斤都不得了,而现在绿地中心468项目一个最大的构件能达到50吨。”罗登华说,“以前全部都靠肩挑人扛、三轮车拉。而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做到130吨的钢梁整体提升。”
知识改变命运
山里娃成长为“成都工匠”
参观途中,国营川西机器厂航利航空公司四星级技能专家刘尚明在记忆供销社拍个不停。他告诉记者,自己出生于攀枝花的农村,小时候每天上学需要走上一二十里路,还曾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辍学。
刘尚明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人生。1996年7月中专毕业后,刘尚明被分配到国营川西机器厂航利航空公司,从事航空零部件制造及修理攻关工作。通过自修大专、参加本科学习并取得本科文凭,他从一名普通一线操作工人成长为研发技术人员,成为“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大师,还获得国家专利11项。
今年,刘尚明成为2019“成都工匠”。除了本职工作,还会负责一些地方院校或企业的专家评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工匠精神’认同和尊重,让我觉得尤其开心。”本报记者 李雪艳
新闻推荐
执着地行走去青藏,并非一定是去“朝圣”。就我而言,主要是为了去感受那一方山水,消解内心对这一片茫茫高地的未知。支持我西...
康定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康定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