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按照“东水西山”产业发展思路,实施“造血式”扶贫——康定:生态特色产业“点绿成金”

四川经济日报 2017-08-30 06:48 大字

呃喝喝!呃喝喝!……草原骑手策马扬鞭,马蹄声声伴随欢声笑语。盛夏八月,在康定塔公草原,一顶顶帐篷如格桑花盛开,蓝天白云下,一匹匹骏马奔驰在天地之间。

“赏花、骑马、吃藏餐……耍的项目多呵!”藏家乐老板扎西向游客介绍。“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全家8人出动搞服务,虽辛苦点但收入比去年高几倍。”扎西兴奋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康定市提出“生态经济发展、绿色产业富民”的发展理念,按照“东水西山”产业发展思路,走“造血式”扶贫的路子,通过农旅融合,生态特色产业“点绿成金”。

今年1-7月,全市接待游客共163.5331万人次,同比增长6.72%;旅游总收入169820.374万元,同比增长6.69%。

把准方向“定调子”

围绕特色农业做文章

“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发展理念,通过围绕基地优布局、围绕研发精加工、围绕市场创品牌,培育成规模、上档次、有市场的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群众脱贫致富。”康定市委书记邓立军说。

按照甘孜州“成片成带成规模”培育产业的发展思路,康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一带两区”现代特色农牧业区域发展布局。目前,已建成特色农业基地6.98万亩,林业基地6万亩,特色规模畜禽养殖小区21个,草场禁牧113万亩。

加大特色农产品研究开发力度,抓好特色食品配套组合和本地药材及保健食品的开发,康定将传统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手工艺注入产品中,把农产品升级为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目前全市已开发牦牛肉、青稞、野生菌等特色产品52种。

“通过大力实施圣洁甘孜+企业品牌‘双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康定红皮萝卜\’等区域特色品牌19个,创建‘圣洁甘孜\’知名产品品牌6个,‘三品一标\’认证11个,荣获‘中国高原羊肚菌之乡\’称号。以‘互联网+农业’等多种渠道,大力推进农商对接、农超对接,初步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康定市农牧和科技局局长降初说。

紧盯旅游“找路子”

围绕新村建设下功夫

“每年入夏以来,游客就渐渐增多,特别是国庆期间,几乎每家住宿都会‘爆满\’。”康定市瓦泽乡营官村村民甲玛告诉记者。

曾经的营官村,村民都靠种青稞、养牦牛作为收入来源。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加上紧临国道318天然地理优势,村里兴办起了旅游接待,大力发展旅游业,现在收入增加了,老百姓日子也越过越好。

近年来,在康定市统一规划布局下,营官村以传承木雅文化为主,打造独具特色的木雅藏族民居和藏乡田园风貌,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2016年,全村民居接待达71户,共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解决本村就业100余人,实现旅游收入近1200万元,较2015年翻一番。

围绕发展“全域旅游”,康定把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中,成立了旅游和民居接待协会,完善“支部+协会”和“村民入股、成果共享”的经营管理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向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迈进。目前,全市发展民居接待600余户,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民居接待户年均收入达8万元以上。

呷巴乡俄达门巴村依托木雅景区开发,将全村的土地、草地、滩涂和房屋经营权等以出租方式流转给企业整村打造旅游开发。2016年村级接待游客达1万人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万元,建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达6100元。

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村民变市民。“牧旅”结合挖掘牧区旅游资源优势和独特的藏区文化内涵,康定坚持走出了一条旅游与扶贫相结合的新路子。

精准把脉“开方子”

围绕脱贫增收添动力

“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租用贫困村3800亩土地成片种植黑青稞,采取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提供技术、统一回收加工等形式,农户不仅获得土地租赁收入还可以获得劳务收入,贫困户每年每户增收3500元。”康定市藏家人菌类生产加工专合社负责人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康定坚持“一村一社”“一村一策”扶贫思路,充分发挥经营主体在产业扶贫中的带动作用,采取“订单帮扶”“股份合作”等扶贫措施,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农村贫困户发展生态特色产业,2016年经营主体带动特色产业收入占贫困户总收入的60%以上。

金融撬动,贫困户固定“拿红包”。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和财政支持政策的杠杆效应,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设立扶持基金,鼓励引导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有效放大金融精准扶贫实效,引导贫困户以户均5万元贷款为股本入股企业,由企业管理并负责向银行归还贷款和利息,入股贫困户按股金8%分红,连续分红3年,每年每户保底分红4000元。

订单帮扶,贫困户吃下“定心丸”。坚持发展特色农业订单生产,实施品牌带动,探索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模式,有序发展“以销定产、产销一体”的订单农业,破解发展规模小、流通不畅、竞争力低、市场容量有限等难题,有效促进农牧民增收。目前,以经营主体带动发展的特色产业基地达70%以上。

股份合作,村民变股民“有搞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引导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空闲农房和宅基地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把资源变资产变股份,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如今在康定,一个个因地制宜的生态特色产业方兴未艾,农牧民群众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

周燕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杨琦

新闻推荐

康定市 开展扶贫干部业务培训

本报讯(市委中心报道组刘燕)为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夏季攻势”和省、州、市会议及领导指示精神,近日,康定市举办脱贫攻坚业务层级培训暨档案业务培训会,对各乡镇、街道脱贫攻坚分管领导、业务人员,59个贫...

康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康定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