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人的交通梦
九龙县呷尔镇华丘村通村公路。 高秀清摄九龙县乌拉溪乡油路。高秀清 摄
■赵堃
编者按
为了让离退休老干部亲身感受甘孜大地67年来的历史性变化,充分了解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甘孜州发展民生稳定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州委老干局组织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回到他们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参观。参观过程中,老干部们深切地感受到近年来甘孜的辉煌巨变,感受到甘孜新时期的新风貌。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登部分老干部和从事老干部工作的人们对甘孜大地的感言、心得和体会。
一
在15.3万平方公里的甘孜大地,这里天蓝池绿,空气清新;这里巍峨的群山,幽深的峡谷,坦荡的草原,养育着朴素、勤劳的以藏民族为主的各族人民;这里奔腾的河流离源头最近,山水净美、鸟语花香、高山湖泊、星罗棋布,原始森林,古木参天。丰富的水资源浸润在山谷,大山蕴含各类矿藏。牦牛在此繁衍,情歌在此传唱,虫草、贝母、松茸、花椒香飘海外。这里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这里聚集着优美的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在党的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这块开发起步较晚、自然环境恶劣,贫穷落后的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高山峡谷,禁锢着人们的步伐,甘孜人民祖祖辈辈在崎岖山道上举步维艰,共产党帮助他们圆了交通梦。
二
康巴人望着高山、峡谷、河流,不是唉声叹气,先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在荆棘丛中劈出羊肠小道。一代接着一代,不懈努力,搭溜索修栈道,逐渐拓宽骡马驿道。康定逐渐热闹,成了通内地,进藏的交通咽喉。牦牛、骡马驮着茶和盐,缓行在茶马古道上,驼铃在林间回荡,这是先辈们最初的梦想,这样延续了多少年,多少代,直到1950年。
1950年,甘孜人民永远牢记,那一年十八军进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那高不可攀的二郎山,被人民的子弟兵修出了盘山公路。而今,不少老人还能唱《歌唱二郎山》,那歌词道出了高原人对路的渴望,“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羊肠小道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那一代人铭记那首歌,传唱,是永远牢记着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征服了二郎山,为甘孜人民到内地,进西藏,开劈了一条五彩路。从此这块处女地逐渐开发,人民的生活也在逐渐改善。
然而,经过千难万险修出了曲曲弯弯的盘山道,冬有冰雪,夏有泥石流。路时通时阻,驾驶员和过往行人,谁也不能保证在路上不当“山大王”。冬雪中,汽车挂着链条,小心翼翼地在冰雪路上缓行。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司机与乘客,无不提心吊胆,只有到了山脚才能放松一下绷着的那紧张的弦。
山谷中的公路,修路难,维护也难,特别是泥石流,毁坏公路程度大,高原人不停息地向大自然抗争。扩宽公路,提高公路等级,把坑坑洼洼的泥泞路改造成水泥路。
从50年代开始,翻越了半个世纪二郎山的高原人,终于盼来了2012年雅康高速路的开工,到2018年底有望全线贯通。从最初的盘山路到半山中开出隧道,直到现在隧洞改建山脚,已是三战二郎山。仅135公里道路,高差达2000米,山川架起了129座公路桥,44座隧道穿过山峦,可见难度之大,二郎山隧道全长13.4公里,从此把过山要一个多小时缩短为15分钟。为了实现梦想,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筑路人挥汗如雨,克服重重困难,他们用智慧和辛勤,又筑了一道天路,打开了甘孜州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
除雅康高速路外,雅西高速路也能进入甘孜州。 雅西高速也是筑路史上的又一奇迹。此路在高山峡谷建270座天桥,25座隧洞。
雅康、雅西两条高速路,将高原和内地的距离缩短,这是通往康定的大动脉。除两条高速路外,全州运输线98条,经营运输3500公里,运输专业户近3000户;还拥有4级以上客运站44个,每年完成客运176.17万人,
如今,这里的交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继康定机场,稻城亚丁机场之后,甘孜格萨尔机场现已开建,预计2018年通航;随着立体式交通逐步完善,人们乘坐神鹰,顷刻间,山外精彩的世界展现眼前。
九龙县是甘孜州通公路较晚的县,以前该县无工业,农牧业发展较落后。近年来,该县县委、政府以“交通先行”为突破口,为全县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几年,州县有关部门投资3.2亿元,加快了九龙县至木里县、九龙县至稻城县公路前期工作,已开工九龙至石棉及大洪路、洋三路、踏斜路;完成通乡通畅工程74.1公里、通村路340.8公里、通组路114.8公里。
如今,有了公路,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土特产得以外运,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汽车在林间穿行,我仿佛又听见了悠扬的驮铃声,好像又见到了那摇晃的钢丝桥和河道上的竹蔑溜索。路经“大偏桥”、“小偏桥”,我探头仰望,绝壁上栈道早无,尚能见到崖上横搁木梁的方孔,这是先辈们渴望走出大山的见证。
雅砻江流经的九龙段江面上已架起了三座能通公路的铁桥。我记得:六十年代,最艰难莫过于,从堰坎山到江口去,要走三天的路;而今车辆在绝壁“老鹰嘴”,“猫鼻梁”越过,那肩挑背扛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走在九龙的村村寨寨,笔者看到,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石板房变成了楼房,居住条件大变样。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村民的观念也在转变。以前靠外出打工找钱,现在发展种、养殖业,不少人就在本地挣钱,办厂、开门面、做生意、搞运输,各尽所能。住进小洋楼里,穿着和城里人一样,村民们正以崭新的姿态,朝着小康迈进。
新闻推荐
认真上网课的学生。■本报记者兰色拉姆文/图甘孜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康巴网校……这一系列的新名词从开始走进甘孜州教育事业,到现在已经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怎样改变甘孜州教育发展...
九龙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九龙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